“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高频词之一。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骨干和中坚,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以下简称“国网四川公司”或“公司”)党委在“处僵治困”过程中持续强“根”固“魂”,紧紧抓住“效益党建”这一主旨,让党组织、党支部、党员队伍的作用发挥有形化,将旗帜领航细化为理念引领、实践引领、实践引领和文化引领,释放党的建设的“四大效益”——政治效益、经济效益、人才效益、文化效益,走出了一条以“党建+处僵治困”促改革发展,具有能源央企省级公司特色的“处僵治困”党建作用发挥的创新之路,顺利完成国网系统内唯一“僵尸企业”——四川启明星铝业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划转和唯一重污染企业四川仁寿峨电能源有限公司(石龙桥煤矿)关停工作。 一、背景与意义 (一)积极响应国家去产能政策的外部需求 宏观经济层面上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国有企业作为重要物质和政治基础,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义重大。执行操作层面上看,“五大发展理念”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手段。其中,“绿色”发展理念既是目标也是底线,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亟需开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境界。意识形态层面上看,在深化国企国资改革的关键时期,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等会议陆续召开,要求国企改革在深化改革进程中保证改革发展的方向正确。 (二)全面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内部需求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层面上看,国企改革事关“全面深化改革”的落地落实,是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走出煤炭、电解铝产业的生产经营困局,深化改革是一条必由之路。推进“三型两网”建设层面上看,国网四川公司发起了“四川行动”,基于其战略设置来审视石龙桥煤矿的处置问题,公司势必要彰显大决心、大毅力来实现节能减排。加强党的建设工作层面上看,“处僵治困”工作既要与党的建设工作同谋划、同开展,也要让改革中的新形势、新问题倒逼党的建设工作开展实效。 二、做法与经过 (一)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坚持方向引领,释放政治效益 公司党委在“处僵治困”的各项工作中处于领导地位,保证和落实企业党组织对企业改革发展的引导权、重大决策的参与权,形成适应改革凝聚力和影响力。 1.分阶段规范党委决策程序,把好企业改革方向。严格规范企业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和方式,把党委研究讨论作为决策重大问题的重要程序,并加强对关键节点的风险防控,实现决策全程有效控制(见图1)。 图1 国网四川公司党委改革重大事项决策流程示意图 2.党委组织“递进式”协调,摸排化解改革疑难。积极争取政策,抓住国家去产能机遇,主动与当地政府、国网公司、国务院国资委汇报、沟通,以争取国资委专项批复的形式获得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抓好外部协调,主动与债权人、村民进行沟通协调,争取支持和谅解;化解内部矛盾,采用分片包干、深入一线等形式统一员工思想,做到形势任务“全覆盖”“诉求清单”全“销号”。 3.“三轮驱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实,维护公司改革大局。以制度驱动,制定、修编《协同监督工作规则》等协同监督制度,推动监察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以教育驱动,学习贯彻《条例》《准则》,引导领导干部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以监督驱动,加强对领导人员用权行为监督,强化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等重点部门和岗位的监督,使其严守纪律底线。 (二)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实践引领,释放经济效益 让党支部在扭亏增盈、降本增效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在现有的管理制度、岗位职责中合理地嵌入党建元素,形成党组织无处不在的“软环境”。 1.上好“三门课”,缓解企业经营困局。以“三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让党员队伍的学习力、服务力、创新力在改革中形成创效合力(见图2)。以“三会一课”为载体,上好“必修课”,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党务工作者、党支部书记培训为载体,开设“专业课”,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力;以“改革讲堂”为载体,延伸“选修课”,促进职工群众全面认识改革、争做全面深化改革的支持者。 图2 “三型”党组织缓解企业经营困局的齿轮效应 2.降本增效“两手抓”,增强改革内生动力。以“融合”“嵌入”为手段,打造“融入”型党支部。“一手抓”管理质效,更新管理理念。通过支部的汇智聚力,逐步形成“4223”管理理念。“一手抓”科技创新,提升技术经济指标。成立党支部科技攻关小组,坚持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做好划转企业供电整流柜等改造、产学研合作实施压缩空气系统节气改造等项目,保障生产平稳运行,进一步提升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3.落实安全责任,保障潜在经济效益。深化“三亮三比”活动,落实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的“党员职责”,有效构建安全保证、防范和监督体系,切实发挥党组织在安全生产中的梯级保障作用。 (三)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实践引领,释放人才效益 党员队伍在改革实战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党员带动,标杆引领,以实践、实干获取实效、实绩。 1.全程跟踪,建立职工群众思想动态管理机制。创造性地将职工群众思想动态管理固化为“调研谈心、分析预警、调解反馈”三环节,有效衔接发现问题、梳理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一是发挥调研、谈心的预见作用。通过党员领导下基层、进班组谈心谈话等方式,围绕去产能各项方案征集意见建议,先后开展职工诉求征集和思想动态分析活动297次,形成报告86份,力求为企业改革工作推进提供全面决策参考。二是设置思想动态分析三级预警。根据职工群众思想动态的性质和范围,视严重程度分别设置“黄色”“橙色”“红色”三级应急预案,实现思想动态管理由“事后灭火”转向“事前防范”(见图3)。三是引入情感工作法化解风险。在“心”字上着力,以“细心、耐心、爱心”为原则,做好职工群众解疑答惑、接待服务工作;在“和”字上着意,以“和”聚人,引入QQ、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工具,提升沟通效率;在“情”字上着眼,以“情”动人,通过开展EAP员工心理帮扶等工作,带着情感去理解、宽慰职工群众。先后化解热点、难点问题32个,企业上下形成了“改革有阵痛更有希望”的共识。 图3 职工群众思想动态分析“三色”预警机制 2.系统谋划,实行人员安置“两步走”。职工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做好人员安置是重中之重。“第一步”在划转企业去冗纳新,激发队伍活力。划转企业此前的用工总数为1185人,存在管理机构多、人员总量大、冗余人员多等难题。改革中,通过双向选择、重新择业、重新上岗和社会招聘,将组织机构由15个精简至12个,劳动用工总数调减29%,员工队伍平均年龄由45.5岁刷新为40.2岁。“第二步”在关停企业谋划出路,实施针对性就业援助。与政府联动,针对不同技能水平、文化程度的职工群众,分类开展电工、焊工、物流、厨师等再就业培训360余人次。对就业困难人员建档立卡,提供“一对一”援助,对通过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就业的大龄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积极与政府和省内其余煤矿联系,优先安排公益性岗位,实现400余名职工再就业,确保职工退得出、落得下、稳得住。 (四)践行国网公司战略部署,坚持文化引领,提升文化效益 实现企业文化这一精神力量与改革中的具体工作的最佳组合,将职工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价值思维、效益导向的方向上来,形成改革向心力。 1.融合硬、软文化环境,巩固形势任务宣教效果。融合“硬”的物理文化环境和“软”的人文文化环境,做到形势任务全员覆盖,思想统一。一是明确载体,针对不同场所进行差异化的物理文化环境建设。在办公场所、生产现场、生活场所分别着力目标引领、精神鼓舞、正能量引导。二是明确建设方式,针对不同的认知层次进行渐进式人文文化环境建设。在企业形象、价值观、人本管理的认同上以文化环境的感染力增强职工群众对改革的工作信心、工作热情和主观能动性(见图4)。 图4 职工群众基于企业文化环境的“认知-行为”转化 2.坚持正面宣传发声,深化舆论引导。新闻宣传工作找准“处僵治困”报道定位,为推动改革创造良好舆论环境,同时防范舆情事件发生、升级,形成了企业宣传部门、信息管理部门、通信管理部门及各单位协调的联动机制,及时化解舆情风险。 三、成效与反响 确保职工群众满意。国网四川公司重点解决好了劳动关系处理和社会保障衔接两大问题,依法依规落实了铝业1000余名职工和煤矿775名职工“五险一金”、工伤人员待遇和经济补偿等各项合法权益,确保职工群众退得出、落得下、稳得住。 确保上级单位放心。国网四川公司在终止劳动合同通知率、职工安置方案及政策宣讲率、职工安置方案征求职工意见率、职工安置方案通过率、职工安置手续办理率上实现5个100%,利于涉困企业的“二次创业”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顺利通过县、市、省、国务院国资委的验收。 确保社会舆论和谐。国网四川公司在“处僵治困”过程中注重对“怎样推进改革”“如何最优改革”“谁来服务改革”三大难题的工作宣传,在“时”上迅速响应,在“度”上准确把握,在“效”上聚焦措施,深化内质外形建设,完成了重大舆情零目标。 四、经验与启示 在经济新常态下,国企要强化党建引领,实施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肩负起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使命。“党建+处僵治困”是党建工作切实融入国企改革重点、难点的具体体现,一方面,有效抢抓了改革窗口期的历史机遇,找到了改革实际与大政方针的结合点,推进改革、转型、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在处置“僵尸企业”、关停重污染企业上,既抱定了壮士断腕决心,又兼顾了员工诉求、企业“二次创业”。在处置过程中,以问题导向击破“僵”“困”症结,做到了利民、利企和利国,人民群众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五、探讨与评论 国网四川公司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党组织和党员的“三个作用”发挥绑定“处僵治困”全程。“党建+处僵治困”的生动实践让国企党的建设、“处僵治困”工作都实现了成效加倍。在引领作用发挥、职工群众凝聚、党建责任落实的过程中,“一流党建引领一流企业”,党建工作的全面加强、全面过硬、全面提高将有效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陈永举 刘晓宇 邓斌 周俊 徐岚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