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公司:再走攀岩“点灯”路

发布日期: 2019-12-03

 

——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开展三线精神党性体验活动侧记

  “天当落账地当床,金沙江是大澡堂,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在攀西裂谷土地上,这是凝结攀枝花“三线建设”精神的一首写实画,也是攀枝花人传唱至今的动人歌谣。

  肩挑背扛架锅搭营

  如何重温过去的岁月?

  肩挑背扛脚步丈,架锅搭营亲手来。这是11月20日,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三线建设’精神党性教育体验活动”中公司职工重温三线历史岁月的一个场景。

  藏蓝色的工装,左肩斜挎着军用绿水壶,右肩斜挎着军用绿布包……30多名党员整齐排列开来,兵分三组扛着木电杆朝山上进发,踏着对三线建设岁月的缅怀。

title

  “记得那时,架线过程中最困难的当属运输问题,白天大家拿大绳子绑着拖,大家一边抬,一边喊号子;为了节约时间,晚上走到哪儿就睡哪儿,树干一倒再铺上点儿树叶就是床。”这是三线建设大会战中“八闯将”,现年87岁的吴恒泰老人曾经在采访中描述了一段话。

  搬石头,找柴火,架锅添薪煮饭……党员陈奕蒙做的很认真。在这里,大家都忘掉了年代、忘掉身份、忘掉性别,亲自体验了把“白天扛扛压”(即肩挑背扛搬物资)的艰辛。

  临近中午,大家用石头架好的大锅亲自煮了白菜南瓜汤,就着蘸水碟,吃了起来,额间的汗水换来深深的满足感。

  “对比今天我们的工作、生活条件、我们更应肩扛使命,继续奋勇前进。”陈奕蒙是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供电服务中心的一名员工,对这次活动她深有感触,她说通过活动,能深刻感受到当年三线建设者放弃优越的生活环境,来到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的大山里,踏上的艰苦创业之路。

  用“三线精神”武装自己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体验溜索过‘江’环节,体验了一次大战渡平线的精神。虽然只有5、6米高,还是可以想象当年援建者们渡江的历程的困难和艰辛。”党员蔡盛舟说。下午14时左右,党员们结束了一堂草棚党课,然后摘下草帽,戴上安全帽,系上安全带,通过现场架设的铁塔亲自体验了一次溜索过“江”的感觉。

title

  1965年10月,为确保成昆线南段通车的用电需求,架设了渡口至平地的110千伏线路,这条代号为562的线路也是历史上攀枝花市架设的第一条110千伏输电线路。在线路施工队不到400人的条件下,工人们克服高海拔、地势险、多山地、材料运输困难等因素,肩挑背扛翻越山岭,最终以一天立三基铁塔的“三线”速度,仅用了8个月就顺利促成成昆线南段通车。从此,大战渡平战载入了攀枝花电力建设史,也被誉为三线建设史上的奇迹。

  建设过程中,为了渡江,建设者们要攀着索道渡过江面,面对当初攀枝花这片人迹罕至的无毛之地,电力援建者们真正实现了用双手和双脚“攀岩点灯”的历史壮举。

  此次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三线建设”精神党性教育体验活动设置了党员宣誓、站班会分组、现场架锅、搭帐篷、现场党课、溜索过江、颁发奖章等环节,通过现场实感体验深化主题教育,促使党性教育“活”起来,使攀电人铭记“三线精神”,并以此武装自己,激励党员奋进。

  据了解,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在现有企业文化基地室内体验馆基础上,利用老熊井培训基地及上山步道打造具有攀电特色的“3+3”党性教育基地。步道依托山区地貌,通过讲述历史、企业纪事、优秀人物等版块展现企业历史和文化发展概况;室外采用体验“三线建设”生活、生产实景(明矾澄水、三个石头架口锅、“干打垒”住房、大战渡平线、抢建坪一变),以沉浸式教育方式,引领党员体悟三线精神风貌。

  目前,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三线阳光”企业文化党员党性教育基地已被评选为四川省党员教育培训省级示范基地暨“三线精神”党性教育基地。(尹迪)

  信息来源: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