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10时许,国网四川映秀湾电厂映秀湾电站厂房深处,2号机组压力钢管无损检测作业现场,热火朝天,铿锵的踏板拆除敲击声,久久回荡。 “请韩会林打开蜗壳门,请陈湘川打开风机……”当天,映秀湾电厂修造部金属结构班员工、2号机组压力钢管无损检测工作面工作负责人邹莉苹,早早来到作业现场。身穿“红马甲”的她组织员工开展班组自主安全活动。在逐一做好开工前管道内通风、空气检测等准备工作后,员工们从蜗壳的进人孔爬进管道,开始一天的工作。 事实上,这样的工作状态是从3月11日开始的。当天,映秀湾电站为期40天的全停水工作正式拉开序幕。根据机组设备运用情况,此次全停水期间映秀湾电厂精心选派人员、精细编排任务、精准把控节点,共安排了80余项检修项目。而2号机组压力钢管无损检测便是本次全停水期间需要完成的重点项目之一。 据了解,此次2号机组无损检测工作重点是对2号机组蜗壳内的原焊缝和压力钢管中斜管段及平管段的原焊缝进行打磨、无损检测、抛光防腐等处理。因该项作业制作时间长、作业风险高,此次映秀湾电站长周期的全停水时间正是检测的最好时机。 对电站而言,压力钢管相当于“主动脉”,湍急的岷江水流在这里,被收束成一段长48米,直径4.8米,斜度42度的连续高压水柱。蜗壳,形如其名,是保证来自压力钢管的流水形成一定的旋转,轴对称地、稳定地将水流引入导水机构中,以确保水轮机能够高效地转动并输出足够功率的重要部件。 压力钢管、蜗壳的可靠性,将直接影响电站的发电效率和运行稳定性。映秀湾电厂将无损检测技术应用于蜗壳、压力钢管的金属监督中,能有效地探测到肉眼无法看见的工件内部缺陷,及时处理可避免严重事故,对保障电厂的安全意义重大。 “脚下一定要站稳,榔头要拿好,拆下的地锚一定要收拾整齐……”当天,在压力钢管内,有限空间专责监护人陈湘川来回踱步,不停地对斜管段作业人员进行提醒。据陈湘川介绍,斜管段上人员的可靠站立是此次无损检测作业工作的最大难点,为此电厂专门组织技术人员数次商议探讨方案,最终确定采用沿着管道焊接登高防滑跌作业踏板,两侧均架设钢丝绳方式,以方便人员踩脚和挂设安全带、安全绳、防坠器,从而实现三重保护。 因无损检测工作在压力钢管内进行,属于有限空间动火作业,且管道内较为潮湿,又有打磨粉尘飞扬,现场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映秀湾电厂高度重视,全面梳理安全措施,严格把控现场确保落实。在电源搭接方面,采用蘑菇灯和充电灯进行照明,采用充电磨光机和风动砂轮机进行打磨;在管道通风方面,严格执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要求,同时在蜗壳进人孔处使用风机制作塑料风道,持续进行吹风换气;在空气检测方面,安排专人使用气体检测仪实时对管道内空气进行监测,每30分钟记录一次。不仅如此,现场作业人员每工作1小时便在蜗壳外休整20分,并及时更换口罩;在粉尘防护方面,专门配备正压式呼吸器,并组织开展使用方法的培训及演练。此外,现场还配备了灭火器、担架等预防设施。 经过20多天的作业,映秀湾电站2号机组压力钢管无损检测于4月10号进入最后的现场清理阶段,踏板拆除、地锚拆除、钢丝绳拆除、工器具退场正有序进行…… “管道中一定不要有人哦,现在马上要放钢丝绳了。” “收到,确定没人……” “3、2、1,准备放了……” “随时要观察着调压井上游的来水情况……” 4月10日当天,笔者看到,作业期间,邹莉苹一直站立在2号机组蜗壳外,手持对讲机,不断地联系着在电站调压井处观看上游来水情况的专责监护人代诗军和管道内坚守的消防监护人韩会林、有限空间专责监护人陈湘川,3个位置彼此互相及时交流状况,共同保障作业现场环境安全。 17时,在完成了对压力管道进行最后的检查,关闭2号蜗壳孔门,清扫蜗壳外廊道等工序后,邹莉苹办理了工作票结束手续。至此,2号机组压力钢管无损检测工作圆满结束。 此次压力钢管的无损检测范围广、作业位置有难度,且受现场环境、风动气压等多重因素影响,为能保证工期,高质量完成任务,映秀湾电厂员工坚守现场,不辞辛苦、踏实干事,为设备“把脉”检查,为“大心脏”发电机护航,全力保障了电厂的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