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西藏聂拉木县阿里联网工程查务-吉隆500千伏线路新建工程包7标段现场,一基基银色铁塔笔直的耸立在希夏邦马峰脚下的土地上,一盘盘导线整齐的排列在放线场地,十几名作业人员身着整齐的橙色工装,井然有序地进行着导线展放工作。 虽然气温只有几度,但他们却干得一片热火朝天,让人忘记了寒冷。自2019年8月开工以来,工程各项工作稳步推进,而背后就是这样一群坚守与付出的可爱的人。 鏖战高原 整装待发 明月高悬,繁星如织,皓月增彩夏夜,静谧盈染高原。6月16日晚上10点,聂拉木县门布乡已然进入了梦想,黑夜中的几盏灯火显得格外醒目。“线路平均海拔4703米,项目部海拔接近4500米,大家要做好心理准备,身体受不了的千万不要勉强。”工程建设进入最后攻坚冲刺期,陆续有新的建设者加入建设队伍,项目经理田维立在工地夜校上反复叮嘱大家。 从工程前期调研、开工准备、基础施工、铁塔组立,再到现在的架线施工作业,田维立带着不舍昼夜的项目团队始终坚守在一线,“在海拔这么高的地方,人员怎样上,上了怎样留,留住怎样干,成了当时最让我头疼的问题。”回忆起工程建设初期时遇到的困难,田维立感慨道。 大自然的威严把一个个难以克服的艰险,横亘在川送建设者们的面前。2018年9月,进驻现场1个多月来,大家伙仍然没有一个晚上可以睡个安稳觉,高原反应带来的呼吸艰难、夜晚难眠、体力不支等症状无一不表示着身体对这方土地的强烈抗拒。 与此同时,偏远地域让项目物资采购、生活用水、医疗保障等后勤问题更为凸显。为应对人员出现的高原反应和突发状况,工程在项目部设立了一级医疗站,配备了专业的医疗人员,施工驻地配备高压氧仓,宿舍内安装弥散供氧装置,全面保障人员身体健康。同时,项目部储备了充足的应急物资,以备不时之需。 正是由于扎实细致的后勤保障工作,项目部物资充足到位、医疗稳中跟进,建设者们面对恶劣高原气候环境的不适得到了极大缓解。 “老马”“雏鹰”携手攻坚 “我1991年参加工作。” “我1993年参加工作。” “我1995年参加工作。” “几位队长都好厉害呀,真是经验丰富啊!”听到几位施工队长的工龄均比自己年龄还长时,去年才参加工作的“小师妹”周忠秀惊讶的说道。 据了解,该项目团队由9名70后、7名80后、5名90后组成,平均年龄35岁,有经验丰富的“老马”,有亟待成长的“雏鹰”,他们用经验与创新,攻坚克难,解决了工程建设中遇到的一项又一项困难。 “我们从开工准备到全面进入施工的速度,在全线可是位居前列呢!”项目总工徐治国褶皱、发红、发黑的“高原脸”上洋溢着自豪,“为了提高施工效率和工艺质量,我们针对性编制的机械化全过程施工方案,再加上机械化施工的效率优势,为工期进度立了大功。” 为破解高海拔人工降效难题,项目部结合当地地形地貌特征,制定了高海拔机械化施工方案,在全线63%的塔位(163基)采用全机械化作业。“老马”对现场的精确把控和“雏鹰”不断完善的施工方案相结合,基础施工阶段,在相同施工条件下,相比人工作业,单个基础施工班工效由15天1基提升为1天4基,施工效率大幅提高;铁塔组立阶段,制定了机械化、流水化组塔作业方案,实现了铁塔组立小班组、单元化、精细化作业,施工效率是常规外拉线内悬浮抱杆平原地带组塔的3倍,安全风险大幅降低、人力劳作强度大幅降低。 针对高海拔山区施工,在几位经验丰富的队长的建议下,项目部集思广益、综合考虑,制定了索道运输混凝土浇制的施工方案,架设索道运输加工好的混凝土进行基础浇筑,极大的克服了山区塔位陡峭,无法堆放大量砂石料及搅拌机的问题;到了铁塔组立时,索道也为组塔提供了便利的塔材运输条件,大大减小山区段铁塔组立风险。 风雪寒 心窝暖 “赵师傅,最近天气变化的快,温差大,大家容易感冒,尤其是在现场又吹了风,多准备些姜汤给大家御寒。”6月8日,田维立看了看最近的天气预报,起身走向食堂,给厨师赵师傅说道。 进入6月,天气才开始变得暖和了一些,中午时分能有12℃,但是温差大,尤其是早晚的温差,又加上风大,稍不注意就会感冒。 夏季的聂拉木气温还是零下,经常睡了一觉起来之后就看到堆积起来的漫山白雪,脚步踩在雪地上发出吱嘎吱嘎的声音,寒风在山谷哀转久绝,但是建设者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天一亮便起床,简单的洗漱后,就开始一天的忙碌。 “小万,慢点走,这刚下过雪的山路,容易打滑。”老师傅张仕兵停下脚步,喘着粗气,叫住急急忙忙往山上赶的技术员万洋说道。 “师父,没事,我会注意的。”万洋停下大步跨开的脚步,一只脚已经陷入厚厚的积雪里,转过头对张仕兵说到,“师父,您休息下,别着急着上山,我走的快,我先上去组织人员把铁塔组立的准备工作做好,免得耽误了时间。” 说完,万洋便继续朝着山顶的方向走去,他身穿黄色马褂的背影渐走渐远,在一片雪白的山间,格外醒目。 像张仕兵和万洋一样坚守在岗位的人,在这个团队中还有很多,他们总是把保障工程顺利推进放在第一位,不管是寒风,还是暴雪,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会给工程带来多大的影响,会造成什么样的安全隐患,风雪过后怎样把被老天爷“抢”走的工期“抢”回来。 “这姜汤喝下肚,感觉浑身都暖和了。”顶着风雪在山间跋涉了一天的万洋喝着姜汤,被冻的通红的脸上露出了心满意足的笑容。 六月悄然而至,风雪退了退脚步,这一群人携手共进,建设工程的脚步还在继续。(周忠秀) 信息来源:国网四川电力送变电建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