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甘阿凉】鹧鸪山顶112的执念

发布日期: 2020-06-16

 

  有份执念,是从我有这个名字开始的。我叫112,我出生在鹧鸪山,今后我的一生也将坚守在鹧鸪山垭口附近4300米的这个山脊上。

  鹧鸪山,因形状像一只鹧鸪向着太阳飞而得名的山脉,因为冰雪路滑、山势险峻,以前每年都有几十辆车滑落悬崖,人称“死亡谷”,随着2018年2月山下海拔3400米的鹧鸪山隧道正式贯通,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开车从这里翻山经过。

  2019年6月,110千伏夹马线新建线路工程正式动工,112其实是工程正式分配给我的编号,我的岗位距离鹧鸪山垭口中间隔了一座山,是整个线路工程最高的塔位。这里视野非常好,处于马尔康、红原、理县的交界之处,极目望去任何一个方向都是连绵的雪山,是一个绝佳的观景台。后来我才知道,正是这个“观景台”,害得我迟迟无法进入角色。

  从叫112的那一刻,我就知道了自己未来要承担的使命。我想象着自己挺着41米高的钢铁身躯站在这群山之中,虽然跟远处连绵不断的雪峰相比有些微不足道,但我和我的兄弟们都盼望着那一天,我们把这条电力动脉从夹壁乡一直举到马塘枢纽变电站,从那里分送至阿坝州理县西北部的各个牧区,为那里热火朝天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电能。

title

  其实,一开始这个执念还没有那么强烈。去年九月初,我看到那些建设者、骡马一股脑地就冲了上来,里面一位来自成都的红帽子建设者喊到,乘着天气好把最“硬”的点“抢”出来。当时听了有些激动,看来这条线路的132个兄弟里我是很有份量的。有的建设者因为高原反应,刚上来就哇哇地呕吐了,脸色惨白,又被遣退下山,就连那些运输施工材料的骡马,上来也一个劲地喘着粗气,躁动不安。

  这里架线路谈何容易,无人区,没有路。整个山脊两边是幽深的峡谷,六、七十度的陡坡上满是各种碎石,无论对人还是骡马都是巨大的挑战。当时,他们小心翼翼在这雪山之上的乱石中走“之”字,硬是开辟出来了一条便道。水泥、砂石、钢筋这些动则几百斤的东西,人和骡马默契配合,用蚂蚁搬家的方式足足运了110吨上来。我知道,他们都是为了我能早日建成,那个时候我被一种感动和幸福所包围,他们的忙碌都是为了早日帮我从编号变成铁塔,那个时候的“112”才名副其实。

  一座塔,四条腿。他们前前后后花了不到20天时间成功浇筑3条腿,随后就因当年冬季的第一场雪而匆匆撤退。鹧鸪山的雪来得早,记得那场雪是9月19日,大雪一直铺到了山下海拔2735米的米亚罗镇。

  我的126兄弟,在山脚下1000米外的峡谷里,那是原始森林。那时,我看着密林里不时那些建设者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嫉妒。我烦这大雪,无奈地和相邻的113和114一起郁闷,一起寂静。

  从当年的9月开始,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每天在这山顶无聊地数星星、观云海。有时候下面的山路边会垮下好大一片,石头轰隆隆地冲下山谷,那声音打破了山里的沉寂,也足够让我回味好半天。后来,一堆浓密的乌云把“调皮雪”又带来了,它们一拥而上就给我换装,一夜之间土黄绿的袍子再次被换成了白色,就连山下好远好远的地方都被它们统一打扮成一个色彩。那种热情令人哭笑不得,容不得半点商量,我心里苦也说不出来,说了它们也不会听,就这样到了11月,连126甚至海拔更低的地方再也看不到一个建设者。只有垭口的经幡随风飘舞着,让我还能感受到一点人类的印迹。

  就这样,我盼望着,盼望着,那份执念不知不觉又强烈了些,我想尽快成为真正的112号铁塔。今年3月,终于有人来了,只有几个人,听他们说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在山下米亚罗镇上先被隔离了14天。他们好不容易来到垭口,却被没过膝盖的积雪阻隔,只好用望远镜观察起我来。我按捺住激动,差点喊了出来,我的命运掌握在他们的手里,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其实没有谁比我更担心他们的安危。

title

  后来,挖掘机来了,推土机也开来了,它们从山的另一边开到了125兄弟那里,因为那里有一条重要的索道。轰隆隆的声音是他们向冰雪开战的信号,可惜,那比推土机都要高的积雪并没有买他们的帐。但他们硬是在3米多深的雪墙里硬生生地开出了一条施工道路。

  慢慢的,山下面的98号开始有了动静,再后来,黄色的工程车、不同颜色的越野车也陆陆续续来到了垭口,就连那几位熟悉的索道工人也来了。看到那条通往114兄弟的索道忙碌了起来,各种材料穿过峡谷里的云雾忙碌地运输着,我羡慕得很。我知道,轮到我的日子应该不会太远了。

  虽然进入五月,这里仍不时要下雪,人们又冲上来几下清理出施工便道。这是一场拉锯战,消耗着他们的体力,也消耗着我的耐心。嘎吱嘎吱,是他们踩着雪发出的那种声音,如战鼓般捶打着我,那份执念被彻底唤醒!

  6月1日下午,一场大雪,铺天盖地。

  鹧鸪山垭口道路两旁,这几天抢运上来的塔材、螺栓一下都被掩埋得无影无踪。我不由得心里一抽,老天真得折磨人。好在第二天雪停了。

  积雪依旧很厚,就在我以为还要等几天的时候,3日一大早,大批的车辆和人马出现在垭口。没想到一天时间,他们竟然组织了这么多施工力量。我暗喜,大突击开始了!

  整个鹧鸪山一下热闹起来,从106号到116号,雪线之上的每个兄弟那里都来了一帮建设者。骡马们一趟接着一趟,驮完了水又驮来钢筋,几个工人师傅也来到112,帮我挖起了第4条腿。他们轮流在那里挖,听到他们发出的粗气,我不禁有些心疼。这里的情况我清楚,都是些板状岩石和砾石,挖不了几下就会遇到一大块,地势狭窄又容不了更多的人。在这海拔4300米的山顶上,我陪着他们,他们陪着我,就这样花了2天时间,一个7米多深的基坑挖好了。终于四腿齐全!接下来就等浇筑好了再养护一个星期,我这里就可以组塔了。

  我虽高兴,但下方的113不乐意了。它在离我下方几十米的雪窝里,那里的积雪厚的很,像一堵墙,足有3米深。每天都有人来除雪尝试开出一条路,但大型的机具又没法去,只能拿着铲子一下一下的清理。他们一边艰难地开路,一边提防着发生雪崩。我只能默默地祝福他们。

  山的另一面,108、109兄弟那里进展不错。悬浮式的抱杆立了起来,师傅们开始组塔了。山下原始森林里的几个塔位也有无人机发出的嗡嗡声,我知道那是他们在展放第一级绳子,为接下来的放线做准备。

  接下来的几天连续晴朗。这段时间,垭口附近的红帽子也明显增加了不少,据说是项目部的管理人员加强了人手。鹧鸪山上一片热火朝天,人们丝毫不顾毒辣的紫外线,400多人,60多匹骡马,组塔的、浇筑的、运输的......好不热闹。

  车巴扎西和罗斯塔是早上六点上来的,他们把之前的砂石用塑料布盖好,免得被大风吹得到处都是,这些材料都是骡马们一点一点辛苦运上来的。弄好后,两人又合力把钢筋抬到一边,扎西觉得这空间好像不够,就拿着铲子把积雪往外铲了一米,再往外他不敢去了,那边是悬崖。山脊空间狭窄,这对运输的、施工的都是考验,必须精确算好工序和用量,避免窝工等料。

  叮叮叮,随着熟悉的马铃声,七八匹骡马排着队又背了一批钢筋上来。在这里,骡马是一只非常重要的力量,因为很多地方索道架不过去,全线132个兄弟,靠骡马运输材料的就有92个。它们有时也有高原反应,会一反常态乱跳,甚至不吃东西。看着这些顽强的生灵,我从内心把它们当作了战士。

  花了3天时间,我的最后一条腿浇筑完毕。鹧鸪山上不断传来好消息,114兄弟的铁塔基础全部浇筑完毕,83号到96号的跨越放线也提前贯通,从108到111的组塔也接近尾声,看来6月20日全线贯通的目标是能够完成的。

  看着这些忙碌的电网建设者,我的内心很激动。他们的脸已被晒得稀烂,但并不影响我一下就认出他们每一个人。我感谢这些建设者的拼命付出,我看到他们这段时间承担了很多,是他们让我早日能和131个兄弟一起成为一座电网铁塔,为这里牧区的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力量,将这里的小水电送到更远的地方去发挥作用。  (文惊涛)

  信息来源:国网乐山供电公司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