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走进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甲布吉村,放眼望去,只见一栋栋白墙蓝瓦的彝家新居拔地而起,门前一块块洼地绿意葱葱,四周连绵不绝的山峦大气磅礴,被群山环绕的甲布吉村便好似高原风光中遗世独立的清秀姑娘。可谁曾想到,就在几年前,它还是甘洛县三个深度贫困村监测点之一。 甲布吉村平均海拔1650米,是典型的二半山区,2015年村人均纯收入仅2244元。2016年,年仅24岁的潘学扬受国网凉山甘洛县供电公司党委选派担任该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以来,潘学扬以一个青年党员独有的朝气与干事热情,实现了甲布吉村的蜕变,2017年底,甲布吉村41户234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退出贫困村序列。 精准摸排 磨刀不误砍柴工 “2016年的甲布吉村,‘脏乱差’是它的真实写照,全村只有村委会和村书记家里有厕所,人畜同居的现象也是随处可见......”潘学扬回忆刚到村的情景时说道。 为精准规划甲布吉村脱贫之路,潘学扬逐户走访,摸排村民基本情况,分析致贫原因。 “潘书记来我家了解情况,他用汉语问我家的人数,我用彝语说了‘按约’(5个人),潘书记听到后就懵了,只能对着我不好意思的笑,好在我能听懂简单的汉语,就用手给他比了个‘5’。”贫困户坡足热呷说着由于语言不通,潘学扬在走访中,与村民交流连比带划的一桩桩趣事。 最终,在村民积极配合与三职干部的帮助下,潘学扬顺利完成了对甲布吉村的详细摸排。但了解了具体情况后,潘学扬更愁了,基础设施简陋,交通条件落后,想要成系统地发展农牧业又缺乏技术支撑......他远眺着远处绵延的大山,觉得这就像道道屏障,阻隔着甲布吉村奔康的道路,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潘学扬心中清楚,要找准路子,才能拔掉甲布吉村的穷根。 精准施策 致富增收稳脱贫 在一次入户走访中,潘学扬被贫困户巴足尔甘小朋友的一幅画所吸引,画里有三座房子、三朵小花和一个孩子,三朵小花在新建的住房旁盛开得格外鲜艳,孩子在房子旁边愉快的嬉戏玩耍。潘学扬心想,这不正是村民们对“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向往吗? 随着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甲布吉村迎来了大发展,2016年10月起,一辆辆满载钢筋、水泥、沙子、红砖的卡车沿着曲折的泥巴路盘山而上,源源不断地向甲布吉村输送材料。甘洛砖头不够了,潘书记和三职干部就到越西、汉源去联系,最多的时候每天要拉100万匹砖到村上。就这样热火朝天地忙碌了三个月,41户易地移民搬迁和91户彝家新寨住房建设如期完成,村民们顺利搬进新家。 通村路、入户路、文化室等基础设施,潘学扬一项项落实,村里的各项基础设施逐步得到完善,新建的2处民俗活动坝子也成为了村民们休闲娱乐和寄托精神的场所。同时,潘学扬积极向公司反映村农网结构薄弱等问题,累计投入80.27万元进行农网升级改造。2017年底,甲布吉村脱贫攻坚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村民们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顺利摘了“贫困帽”。 道路通了,村庄亮了,环境美了,潘学扬开始思考产业发展之路,发展母猪养殖等短平快项目,大力发展汉源花椒种植,引导村民外出务工,甲布吉村富民兴村的道路越走越宽阔。 文明新风 群众内生动力足 产业发展盘活了甲布吉村的致富道路,但潘学扬知道,引导村民转变思维方式,摒弃“等、靠、要”思想,帮助树立谋发展、想发展的信心和信念,激发自身发展动力才是关键。 2019年,甲布吉村创建了“新风超市”,于是潘学扬在村上掀起了“争文明,创新风”活动。 “甲布吉村文明新风活动注重从群众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小事抓起,从细节抓起,对表现优异突出的村户进行表彰奖励,带动村民养成勤劳致富、清洁卫生良好习惯,村民卫生习惯得到了极大改善。”甘洛县嘎日乡乡长阿友以沙说道。 通过持续的帮扶,甲布吉村实现了蜕变,一个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环境生态良好、公共服务齐全、又具有彝家特色的新甲布吉村呈现在大家眼前。村民们也从一点一滴的“小变化”累积成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自力更生的村民越来越多,贫困户人均纯收入更是在2019年创下新高,比2015年翻了一番有余,达到了6740元。(叶琳 张周微) 信息来源:国网凉山公司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