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公司:英雄之花扎根木里

发布日期: 2020-03-26

 

  攀枝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工业之城,也是木棉花,也被木里人称作“英雄花”。自2010年开始,攀枝花市以项目资金为帮扶引擎,以精准脱贫为主攻方向,全力助推木里藏族聚居区脱贫攻坚。近10年的对口帮扶援助,更使两地血脉相连、亲如一家。如今攀枝花人又“扎”进来了,这一次为了电网援建。

  3月21日,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固增至沙湾110千伏变电站35千伏输电线路工程开始N1号铁塔组立施工,吹响了决胜70天冲锋号角,正式拉开了2020年的建设大幕。我们也再次走进他们,了解背后的故事和攻克每个难关的过程。

  饥肠辘辘  只有白萝卜和土豆

  2月27日18时,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三区两州”援建项目,凉山木里固增110千伏变电站35千伏配套工程项目经理肖德军一行驱车近9小时,驶入木里县固增乡,远处可见山峰相映,如白马竞相奔驰,卷起阵阵雪风。肖德军、杨超、尹修江、杜勇四人是该工程复工以来的先遣队。由于外出务工健康证办理等问题,大部队要等3月以后才能陆续抵达。

  “我先去买点水烧着喝吧,喉咙管都冒烟了,这会儿也没有菜买,今晚就下点面条吧!”肖德军第一个下了车,一阵冷风冻得他牙齿打颤,他裹了裹身上的大衣。

  第二天肖德军起了个大早准备去买菜,为后续开展工作做足生活物资准备。然后受疫情影响,附近市场没有蔬菜可供购买,这下让七尺男儿也傻了眼,愁起了炊。实在没办法,肖德军突然打起了老乡的“主意”,于是挨家挨户上门“找”菜买。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天他买到了土豆和萝卜,抱着它们他心里有说不出的开心,至少大家好几天的伙食暂时有了着落。

  随后,肖德军一行又驱车翻越两座山,前往130千米外的木里县防疫指挥部报备,登记复工复产方案、疫情防控方案、员工健康台账、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等。这一忙活,就到了下午5点半,当他匆匆赶回项目部已是晚上8点。守在驻地的杨超赶紧捞出煮熟的土豆,就着煮好的米饭,招呼大家吃饭。

  一碗简单的土豆配饭下肚,前面就是木里连绵起伏的群山,援建人员突然有些感概,同是心里又庆幸着。

  接下来的一周里,他们都吃着土豆、萝卜下饭。直到3月2日,第二批援建人员的到来,才带来了第一份肉。“这顿饭大概是援建工作中最香的一顿!”杜勇咧嘴嘿嘿一笑。

  岩石坚硬钻头都打不动

  固增至沙湾110千伏变电站35千伏输电线路工程是攀枝花援建项目中施工难度最大的项目,在这条35千米长的建设线上,不仅沿线海拔高,地形陡峭,沿线地质的土壤结构中,松砂石和岩石的占比分别达25%和70%。该工程N7号塔基开挖施工现场工作负责人邓明顺曾对施工难度做过描述:从早上7点半到下午6点半,除午饭后休息1小时,以每天工作10小时来计算,用风镐钻作业,一天只能钻15厘米左右,一根钻头打一天就报废了。

 

title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攀枝花援建队于去年下半年开始采取水磨钻施工,目前加大了工器具和人员投入,进行‘军团式作战’多点同时操作,提高工作效率。”肖德军说,水磨钻成孔方式为在孔内沿护壁方向钻周围岩芯,贯通后将中间岩层松动,出渣,具有对孔壁扰动小等优点,极大缩短了施工时间,目前施工组已经从每天钻15公分提高至每天钻75公分深度。

  在N1号铁塔组立施工现场,“共产党员突击队”的红色旗帜飘扬在施工现场。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当下已有两个铁塔组立施工班组19人,3个基础施工施工班组30人进场投入工作。

  “复工以来,我们已经完成3基铁塔组立施工,10基塔材转运,1基基础浇筑及5基础钢筋绑扎施工,现场施工按计划稳步推进。”肖德军介绍,在豹子坪至固增110千伏变电站35千伏配套工程现场,12基铁塔组立和2.294千米的导地线展放施工计划于4月初完成。

  固豹线的完工将极大促进该工程后半段,即固增至沙湾35千伏线路工程施工作业。据了解,为确保后期固沙线难度较大的岩石基础开挖工作,目前项目组计划于3月底再进场105人,巩固现场人力和机械的投入,确保材料及时供应,全力推动后半段工作。

  山弯路陡马帮路成主要运输工具

  在援建工作中,如何啃下另一个“硬骨头”成为关键。

  “我们经常往返在平均海拔为2800米的山上,有时一个来回要用2个多小时,山体陡峭,很多时候都是手脚并用。”

  项目总工夏越界讲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2019年6月14日,夏越界一行人前往固沙线N81号塔基进行现场勘查,因为当时还未修建马帮运输通道,一行人只能从悬崖边的岩石堆上爬过去,有好几个石头缝都刚好放下一直脚,其中一名人员在攀爬的过程中脚滑了一下,跟在后头的夏越界也一个踉跄,差点失脚滑入背后几十米深的悬崖沟。每每讲起这次经历都会让25岁的夏越界后怕。

   “所以在每次的安全培训教育会我都会和大家分享我的有惊无险的经历,叮嘱大家上下山要结伴而行,不能为了图快而选择山上复杂的小路走,一定尽量走修建好的马帮路”。

 

title

  马帮路的建成给了项目组极大的鼓舞,大家就可以安全地运送物资了,可是运输速度却依然无法提高。

  如正在进行的N51-N52号塔基础浇筑,就需要10匹马,按每匹马一天跑8趟计算,得花两天时间,才可以将一基铁塔基础浇筑所需的沙、石、水泥、钢筋、地脚螺栓、水等6件物资原料运上山,如此进度离项目预期差距甚远。

  为了提高效率同时节约成本,经过实地调研,项目部决定从较低坡度到高海拔的山顶地段架设9条索道,通过索道来完成大型物资运输;从山脚到低坡地段,用马帮进行物资托运。目前,索道主体完工5条,正在待验收状态。

  相比之下,海拔较低的优质电网通道已经被开发利用完,攀枝花公司援建该项目施工点都处于高海拔地段,这块“硬骨头”这不仅考验着援建人员的工作能力,还淬炼着他们的耐力和胆量。如今,很多援建人员爬陡坡的速度,已经从之前的耗时一个半小时到后面的45分钟,大家仿佛练就了“铁脚功”。

  在这里,攀枝花援建者面朝大山,呼吸着离家乡282千米外的空气;脚踩岩石,开挖出每一寸留着汗水的基坑;手攀高崖,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因为攀西大地有个“兄弟”叫木里,火色的攀枝花扎根在此地。(方昱 尹迪)

  信息来源: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