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电力工人,党的嘱咐记心中。头顶蓝天,脚踏云雾,披荆斩棘,不畏险阻……”听到这首电力工人之歌,我不禁想起在我身边有这样一位援建电网老兵……他叫曾祥春,是国网什邡市供电公司马井供电所副所长。曾祥春是一名中共党员,也是一名退伍兵,曾祥春三次主动请缨参加电网援建,发挥了在部队时的顽强拼搏、刻苦奋斗的精神,把光明送进援建地区。 工作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我是共产党员,我是老兵,组织在哪里,我就在哪里!”。被强烈的紫外线晒得黑黝黝的援建电力人员曾详春说。 2013年6月,51岁的他,接到公司援建任务,肩负着组织的重托,怀着满腔热血奔赴阿坝州黑水县。刚到黑水县,曾祥春就暗下决心:一定要为黑水县的电力建设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决不辜负组织的信任!每天工作现场都是最艰难的地方,最高海拔3500多米,交通不便,只能艰难的步行,每天步行长达20km。早上6点30出发,晚上8点才能回到住处,有时饿着肚子还在工作。 2014年3月,52岁的他,又一次接到公司援建任务去色达县参加天路工程援建,主要负责接收和发放物资。踏入色达县,曾祥春第一件事就是找货物堆放的地点,足足用了三天时间,跑了很多乡镇。色达县属于我国六类地区之一,六类地区因高寒高海拔被称为“生命的禁区”,援建期间恰好是冰雪期,室外温度最低零下10度,鼻孔会经常起血丝,交通不便和高原缺氧等种种困难。无论条件是如何的恶劣,他都以顽强拼搏,刻苦奋斗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 2019年3月,57岁的他,再一次主动请缨参加凉山州深度贫困地区配网援建工作。主要负责安全管理工作,负责工程大多数是山区边缘地方,彝族聚集区,现场工作协调语言不通,沟通困难。很多山上无电区、交通不便、山高路险,下雨道路泥淋,车辆无法行驶。即便再辛苦,在曾祥春的眼中,工作大于天,他说:“工作在哪里,我就在哪里,自己跨越艰难险阻,甚至抱病在岗,都只是踏踏实实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一次援建行,一生凉山情 2019年3月,德阳供电公司援建“三区两州”凉山片区电网建设队伍正式开赴凉山州。“‘三区两州’电网建设项目是国网公司助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民生工程,必须以高度责任心去践行好,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曾祥春说。来到凉山州西昌项目部后,有着丰富现场管理经验的他主要负责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为了尽快掌握项目的安全情况,他努力学习、主动融入,他深入每一个工程建设现场,了解凉山州建设存在的困难和安全问题。他不辞辛苦,对施工项目逐一进行安全检查,行程数千公里。每到一处,他都仔细检查,发现了援建时间紧迫,施工班组安全意识淡薄,分包商主要重效益忽视安全等问题。分包商为了效益,无计划施工,针对这些问题,他坚持从安全第一,效益最大化出发,严格要求分包商按照计划施工,每周都要对工器具及施工人员安全措施进行检查,每个月都要开一次安全分析会,他说:“安全是天,生死攸关。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唯有安全生产这个环节不出差错,我们的企业才能去争取更好的成绩!” 来凉山快6个多月了,目前正处于援建凉山电力建设的关键时期,安全责任沉甸甸的,作为一名战斗在援建凉山工程施工现场的基层党员,电网老兵,这里山高、路陡,条件非常辛苦,曾祥春每次想到自己的使命,默默对自己说:“我是共产党员,坚决完成组织安排我的任务!”在困难面前,曾祥春挺身而出,敢于担当,电亮大凉山! 凉山地区天气干燥,紫外线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同事都说他人都晒憔悴了,由于长时间处于大太阳情况下工作,加上他有高血压,大家都非常担心他的身体,问他有没有事,他笑着说:“没有事,站起来还可以喝两口”。当地的彝民家里有发电机,但不会用,曾祥春主动帮助彝民接发电机,所以当地的彝民都非常喜欢跟他交流。为把好现场工作,曾祥春每天会花更多的时间做好一切安全检查,在他的精心组织下,各个项目安全有保障。 有愧于小家,无愧于大家 作为儿子和丈夫,曾祥春坦言这些年亏欠家人太多。家有80岁的母亲,妻子在家照顾母亲还帮女儿带小孩,家庭负担重,在接到公司援建任务时,家人都全力支持。“长时间在外,不可能没一点牵挂,每当和家里视频连线时,看到一切安好,心中的那份牵挂便化作了工作的动力。”曾祥春红着眼眶说,很感谢老婆在背后的支持与付出,有了这份支持,自己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 在工作与家庭之间,曾祥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参工34年来,曾祥春有一半的时间都坚守在工程建设现场,年逾半百的曾祥春还三次主动请缨去援建,负责现场管理建设“甘孜州天路建设”“‘三区两州’电网建设”等所有重点工程建设现场,均能看到他的身影,有的项目一干就是一两年。 曾祥春说,虽然不能陪伴家人,但每当自己负责管理的工程项目竣工投产后,看到山头矗立的崭新杆塔,山间飞舞的银线和万家灯火通明的时候,心里就有一种满满的成就感,那一瞬间感到自己所有的努力与付出都是值得的。他心系百姓,坚守现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成就了不凡,更托举了未来的希望,他不求回报,不求伟大,但就在默默耕耘中成就了伟大,将“伟大”与“平凡”画上等号。(罗浩杰) 信息来源:国网德阳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