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不断下滴,从留置针注入陈立体内。“当时觉得没问题,从未想过会因为劳累进医院,以后要加强锻炼了……”躺在病床上的男人,四十出头,略带羞涩的说道。陈立很爱笑,给人感觉亲切,但在谈到这几天经历时依然有些疲惫和沉重。 8月19日起,成都大邑地区持续暴雨,西岭雪山片区爆发特大山洪,致多处道路、桥梁中断,房屋受损,滞留游客群众数千人。大邑供电公司管辖范围内多条配网线路故障停运,20余处倒杆断线,影响客户3700余户。 吹响“集结号”向灾难出发 19日傍晚,负责西岭片区供电的花水湾供电所所长陈立辗转反侧,窗外的风雨搅乱了他的心。20日凌晨两点,电话响起,西岭镇政府告知西岭片区供电全部中断。早已坐不住的陈立迅速穿戴好身旁提前准备的工作服、安全帽,赶到花水湾供电所值班室,召集供电所员工紧急集合。 抢修队员们迅速整理好装备,立即驱车往灾区行进,黄色抢险车逆车流而上,在黑暗中显得独特又坚毅。途中,不时有细小碎石跌落,有些树干、电杆倒塌,堵塞通道,队员们便齐力挪开。在花水湾至西岭雪山二十余公里的路途中,就遇到了多次滚石,虽然不算大但也着实比较危险,上山道路原本不宽,被跌落的泥石覆盖后,通道就更窄,旁边就是悬崖急流,通行异常艰难。陈立很有经验,十多年来不知在这条道路上走了多少遍,用他的话讲,闭着眼睛也能找到每一根电杆,每一条线路,多年的抢险经验让他知道哪些地方比较危险,哪些地方相对安全。“抢险不冒险。”陈立说,作为供电所所长,要身先士卒,尽快恢复供电,但也要保证大家的安全。经过细致查勘,队员们陆续找到故障点,做好灾情记录,及时向大邑供电公司抢修指挥部反馈情况,编制抢修供电方案,报送抢修物资需求、雨势稍小便分点位开展故障抢修和供电搭接工作,日夜不停。 爬也要爬进去点亮黑夜中的一盏灯 在应急指挥部,陈立来回踱步,脑海里的西岭雪山地图与电力接线图交错重叠,面对路面垮塌,桥梁冲毁,如何到达抢修现场,如何搬运抢险物资,怎样处理倒杆断线,没有机械作业怎么立杆、放线,人员怎么安排等等都需要深入思考规划。几天下来,陈立多次进山出山,往返指挥部与抢修现场,徒步山路10余公里,接打电话数百余次,制定了细致详尽的抢修恢复方案。 21日,距西岭雪山后山景区故障停电已两天两夜,陈立心急如焚,原本开车5分钟就能到达的路程,在洪水冲毁道路后,需要走好几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加上塌方、泥泞、落石、急流使得前行越发困难。“兄弟们,还有数千名老百姓困在山里头,他们需要一盏灯。不管多难,我们今天爬也要爬过去”陈立坚定的说道。崎岖山道上,一行橙色身影沿山而上,通过指派观察员观察路况,队员相互提醒等方式一步一步艰难又坚定的前行。期间,连通景区的栈桥被洪水冲毁,大家便砍树铺桥,涉水而过。 晚上22时,西岭雪山景区迎来了受困48小时后第一个光亮的夜晚。“来电啦,太感谢你们了。”多名群众眼泛泪光拉住队员说道“有了光心头就好多了”。 此时,陈立已被汗水浸湿,嘴唇干裂,声音嘶哑,双眼布满血丝,却终于松了一口气。 守土尽责战斗到最后一刻 22日,暴雨再次来袭,部分片区电网受损情况加重,陈立和队员顾不得吃饭睡觉,再次迎着洪水“逆行”,投入抢修奋战,巡查发现云华一社低压电缆被洪水冲断,此处正是通讯基站供电电源,停电中断则通讯中断,为了及时恢复通信电源,陈立带领队员在查勘完故障情况后,冒雨作业,第一时间恢复了景区被困人员聚集点与下方指挥部的通讯畅通,完成工作后已是凌晨。 24日,洪灾抢修持续近5天后,大邑县政府降低应急响应等级,抢险工作从应急抢修转至灾后重建。电力抢修也进入最后攻坚阶段,在香坊二社台区故障点,由于运送电杆进入的道路外侧已被洪水冲毁,仅剩2米左右的道路可通过,且路基松动,人员进入太多都有路面垮塌的危险,运送电杆的汽车就更无法进入了。 抢险队员们徒手把600公斤重的电杆抬上两轮小车,在泥石中一步一个脚印把电杆推到了抢修现场。这时,陈立已经脸色苍白,走路时佝偻着背。 在坚持完成最后3个重要点位抢修工作后,陈立紧绷的神经也终于放松下来,但他已坚持不住身体的不适,肚子疼痛异常,蹲在地上无法说话。经紧急送医,医生诊断陈立身体因极度透支,饮食不规律引发肠梗阻,需卧床静养,不能再继续劳累了。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我们负重“逆行”。5天120个小时的奋战,他用身体撑起一片光亮。陈立说,“守土有责,就应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信息来源: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党委党建部(思想政治工作部、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