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网德阳市绵东供电公司,有这样一对夫妻,年轻时,他们为电力事业奉献青春,如今,人到中年,他们依然奋斗在电力事业的第一线。他们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彼此手牵着手,在电力行业这条路上,慢慢走,慢慢老…… 世界上最贵的,不是金钱,而是时间。 男主角名叫唐瑞兵,黢黑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理平头,话不多,一开口就露出憨厚的笑容,1993年从绵阳水电校毕业,先后从事水电运行、火电运行、水电检修、变电运行、变电检修、电气安装设计多个专业,他的脚步走过电厂和变电站的仓库和机房,清平、天池山的沟沟坎坎。公司从最初的两座变电站,到现在的7座变电站,一座水电厂,他都无一例外地参与了建设和改造。 去年4月20日正值唐瑞兵轮休,晚上9点过,他突然接到抢修班电话:“唐班长,东门变电站突然断电,还没找出原因,断电会造成绵竹市联合村以及新城数千名居民和商家停电,情况很紧急!”正发着高烧的唐瑞兵二话没说立即赶往现场,经过他仔细勘察发现,变电站内的进线电缆被烧毁。为了尽早恢复用电,他立即启动备用电源供电,并对烧毁处进行维修。当时夜已深了,天还下起了大雨,经过连续3个小时的奋战,凌晨1点多,东门变电站终于抢通,恢复了供电。回到家,已是深夜。像这样的抢修工作,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中,是常态。 人生中最美的,不是风景,而是感情。 1997年4月,唐瑞兵被调往拱星镇修燃油发电厂。故事的女主角此时刚从绵阳水电校毕业。他们一起探讨人生,一起开垦厂房,一起设计电厂,一起计算短路电流。进电厂的每一天,他们第一眼看见的总是“平平安安进厂,安安全全回家”,脑海里浮现的总是“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横幅。电厂里的每一个日子都是平凡的日子,努力工作,塌实学习,他们一起上班,一起下班,抱着一份对电力事业的热情在付出着自己的青春。 2003年,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他的工作开始变得忙碌。他被调去了工程部,任检修班长。无数次,女儿在哭闹的时候,她给他打电话,不是无人接听,就是没有信号。因为他在山上,抢修线路。女儿渐渐习惯了对着他们的结婚照上的那个白马王子喊“爸爸”,以至于有时候他回来,女儿看着面前的“黑人”而躲躲闪闪地不敢向前。 生活中最难的,不是相守,而是彼此的相知。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那一天,女主角在调度部门工作,唐瑞兵还是工程部的检修班长。上午9点,他们准备好工具,上小岗剑电厂抢修电流互感器,临行时,车坏了。14点28分,汶川8.0级地震!小岗剑电厂被山体掩埋,天池变电站被山体掩埋,金鱼嘴电厂毁坏,15位同事牺牲。那天,他没上山。她为他没上山庆幸,他们还活着,他们还在一起。8.13清平特大泥石流,他当仁不让地跑在第一线。在抗震救灾的日子里,每天,他都要去工作现场,没有上下班的区别,有时候就驻扎在清平山上,吃、住都在山上,白天,与同事在线路上挥汗如雨;晚上,在帐篷里挑灯夜读,学习新设备的性能。他凭着对无声岗位的热爱,选择了无声的执着,忘却了家庭,因为他知道,她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他…… 2014年7月7日,凌晨两点,“当,当,当,当当当”,急促的警铃声唤醒了睡眼惺忪的女主角,她在调度部门担任调控值长,“35千伏母线单相接地,3Uo报警”“立即拉开35千伏柳鱼线561开关,将网络分成两个部分进行查找。”……警铃声、电话声此起彼伏,用户大声的斥责:“无缘无故你们咋又停电了?又没打雷,你们咋又停电了?”95598紧急的抢修单:“你好,请接抢修单。”众多的电话中,有一个最熟悉的声音响起:“你好!我是运检班唐瑞兵,我是此次事故抢修的工作负责人……”同事们常常拿这样的工作场景打趣他们:“两口子,还在电话里互通姓名,可以省了嘛!”他们通常严肃地对同事们说:“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是马虎不得!” “他时刻都在和电力设备打交道,和油腻打交道,就是不和家人打交道。”女主角常常这样开玩笑。她理解他总在抢修一线忙碌,没时间陪父母和孩子,2016年,她从三班倒的调度岗位调到了能休周末的综合管理部,她便主动担起了照顾家庭的重担。8月,噩耗传来,唐瑞兵的父亲突患重疾瘫痪在床,需要进行截肢手术。此时父亲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子能陪在身边,可繁忙的工作实在让唐瑞兵无法分身,当时他被公司派去阿坝做电力试验。而作为儿媳的女主角,主动替丈夫尽孝,守在父亲身边悉心照顾,直到父亲离世。 那些年,她常陪他读奥士特洛夫斯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人的一生可以燃烧,也可能腐朽!”在他们相识相知相守的20多年里,他们都是电力工作者,他们同时选择了燃烧。在平凡的岗位,不平凡地燃烧。他们不羡慕鲜花,因为他们选择了无声战线的奉献。他们彼此安慰和鼓励,他和她始终坚持着,无论谁先回家,都会为对方点一盏灯。(刘晓竹) 信息来源:国网德阳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