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从手摇电话到互联网+保电“神器”——看保电工作的变迁

发布日期: 2019-10-10

  从1975年绵阳供电局建局之初至今,保电工作就一直贯穿其中,但是,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保电”的范围、作用在不断扩大,其技术手段和保电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手摇载波电话记录保电之初

  1975年1月,绵阳供电局成立,先后新建了绵阳站至江油电厂、德阳、大康、甘溪、汉旺、二廊庙、安县1号站,以及广元片区以东坝站为中心至荣山、白水、林庆站等10余条电力载波通道。在有线通讯方面,自架电缆4条,向电信局租杆挂线100多千米。在调度所、广元电厂、城区供电所分别投入40门、50门、10门人工电话交换机,初步形成绵阳、广元两部分内部电话系统。重要的保电工作都是通过这些通讯网络下达分合闸命令,再由变电站值班人员进行倒闸操作。

  由于“三线建设”的需要,建国初期,许多国防科技工业内迁西南,这其中就包括川西地区的绵阳。于是,绵阳供电局的保电工作便是从保电军工开始的,当时负责此项工作的专责刘冠娟介绍,军工保电是绵阳供电局早期保电工作的重点,‘三线建设’时期,国家重要军工科研单位落户绵阳,这些重要的用电单位,做试验需要几千千瓦甚至上万千瓦负荷,但他们“三电”指标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科研用电,巨大的缺口需要由绵阳供电局调整解决,按照保重点,兼顾一般原则,只能拆东墙补西墙。绵阳供电局因此设置了专职的军工保电人员,这个岗位直到2006年由大客户经理兼并。”

  由于电网薄弱,特殊用电指标难以申请,所以在那个极度缺电的时代,常常提出要千方百计保市政和居民照明用电,因为这是关系到民心和社会安定团结的问题。尽管采取了很多晚高峰保照明的措施,可是很多时候,照明仍然无法完全保证,在枯水期,绵阳城区和周边县城都无法保证正常照明,多地蜡烛一度卖贵。

  title

  手摇载波电话是当时主要的通讯工具

  title

  九十年代初期,春节前,局领导到变电站强调保电工作

  互联网+保电“神器”

  1985年至1996年期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和绵阳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供需矛盾突出,拉闸限电频繁。1997年以后,随着更多电站投运、电网建设逐步完善,四川缺电局面得到缓解,电力建设的迅猛发展同时促进了电网自动化蜕变进程。城市农村配电网络不断完善,电网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保电工作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展,从军工保电到重要节日保电、重大活动保电、中高考保电、自然灾害保电等等。

  公司调度自动化管理专责吴刚介绍,“2102年开始国网绵阳供电公司在省公司的组织下开展电力监控系统网络安全建设,部署了内网安全监视平台,建设了调度数据网,在厂站侧配置了安全监测装置等网络安全设备,堵塞了电力系统的网络安全漏洞,有效防止网络恶意攻击,提升了电网抗风险水平。”

  2018年,绵阳公司再次率先全川开展新一代智能配电化系统建设,对配网故障能够有更加准确可靠的判断,做到配网故障处理及时、准确、可靠。除了系统网络的飞跃提升,在保电过程中也衍生出各式各样的保电神器。2008年初公司配备了大功率的应急发电车,此后各个大型保电现场都可以看到这个庞然大物的身影。UPS、红外测温仪、超声波探测仪、无人机平台等先进设备的投入使用,让现代化的保电工作更是如虎添翼,也让电网运行变得更加安全可靠。保电工作实现了从手摇电话到互联网+保电神器的跨越。

  title

  2015年9月央视秋晚保电现场,保电人员正准备进行红外测温工作

  title

  2019年科博会保电,保电人员在进行超声波探测和红外测温工作

                                                                                                                                                                  (田海)

 

  信息来源:国网绵阳供电公司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