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片印象看电网最西变迁 在北川羌族自治县西北,有一个面积最大、海拔最高、路途最远、建立最早、羌民比例最高的民族乡——青片乡。“青片番”栖居的青片河流域,唐宋以后基本上处于羌汉分界线的状态,是减缓羌人受到汉文化冲击的一道屏障。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青片河流域不可避免地成了羌汉武力冲撞的“战场”,以致这里的羌人血管里流淌着强悍的尚武精神。闲暇之时,他们最津津乐道的就是代代口传的史诗《羌戈大战》: 天上几波尔勒神, 向羌人戈人高声喊: “羌人戈人齐听着, 双方不要再交战, 日补坝上停决斗, 让我为你们做裁判。” 大雪纷飞的日补坝, 羌戈双方各一边。 羌人首领白构跃马相待, 戈人首领格波整兵备战。 征服与反征服,围剿与反围剿,同化与反同化,曾是青片河畔和群山间经常“实景演出”的残酷现实。为了躲避战乱,羌民们将高山峡谷作为“天然屏障”,求得祖祖辈辈的安宁生活。 而今,征战与戎马早已烟消云散,在这里,成片的羌族木屋被郁郁葱葱的青山环绕,雾霭蒙蒙为这里增添几分世外桃源般的静谧;保存完好的羌族碉楼和古堡遗址,充分展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水流湍急的青片河,河中时不时可见的黑色滚石与白花花的浪涛,刺激着漂流爱好者们跳跃的心…… 青山间偶然可见的杆塔,天空下牵起丝丝银线;节日里五彩斑斓的灯光和电子篝火;几家印着“农村淘宝”字样的门面,生意红红火火;打包好的羌山特产,运往四面八方……透过这些,不难感受到这片古老的沃土,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用上电用好电村民们有了新生活 年过五旬的村民王安伦与74岁的母亲一同住在西窝羌寨的老木屋里,据介绍,他们家祖祖辈辈都在此生活,而童年里最早关于“电”的使用——点点萤火般的电灯泡,一天仅仅用上三四个小时,他在灯下看书、做功课,妈妈在一边缝缝补补,画面简单而温馨。80年代末,村里有了第一台电视机,尽管只有14英寸,但它成了大家了解外界世界的大门:翻着跟头的孙悟空、弱柳扶风的林妹妹、一边唱歌跳舞一边推销收录机的“燕舞小子”……点点滴滴都是成长中美好的回忆。 1957年,北川境内建成第一座电站——龙尾电站,总装机24个千瓦,输电线路1公里,北川青片乡(那时候还称作是青片羌族藏族乡,2003年北川成为少数民族自治县后就叫青片乡了)算是北川境内比较早用上电的乡镇。70年代初,青片乡利用天然地理优势,一个村子或相邻村社联合起来开始自筹资金建起了高水头发电站,以木杆子当电杆、铁丝做导线架起了供应本村或邻村的电力网,用以解决夜间照明用电。一般是白天蓄水,晚上发电,电灯如萤火虫一般,但也算基本上代替了煤油灯。1985年,随着青片河林业局伐木厂的迁入,为了解决用电问题,他们在青片河上建起发电站,并与地方政府签订了底价为村民供电协议。 收归国网前的配变和线路 当地政府为了管理好用电秩序,在各个村指定管电的人,称为“电工”。由于村民们家里没有多余的家用电器,最开始收费是按照家里灯泡个数来计费,后来是按照电灯瓦数来计费,为了防止“偷电”,电工往往会在一段白纸上做个记号,然后用白纸把灯泡和导线连接地方给糊起来,随时突击到某户家里检查是否弄坏了白纸,坏了就认为“偷电”了,被认为“偷电”的家庭就会遭到罚款。 随着时间推移,到了 90年代末,青片河流域上大大小小又建起了很多发电站,比较大的有关磨电站、碧溪口电站、羊圈坪电站,为了让这些水电消纳出去,林业局建起了铁合金厂。而随着铁合金产业的日渐萧条,这些以自发自供的电站一方面将富余的电能通过上网外销,一方面担负着对北川青片、小坝等乡镇实施供电任务,在北川形成了由5家民营小水电供电区域、俗称北川小水电供区。由小水电供电的青片乡由于电网设施差,多为木电杆、破股线,甚至有用铁丝作电线的,加之电源点装机普遍较小,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得不到保证,当地老百姓有一句顺口溜“水小冲不转,水大没有电、不大不小灯不燃”,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用电现状。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让这个美丽的村镇遭受重创,电力设施损毁,恢复重建能力不足,对老乡百姓用电和灾后重建造成很大影响,再加上震后重建任务的紧迫性,县政府7月8日、11月4日两次致函当时的绵阳电业局,请求接收关内小水电供区,同时开展电力灾后重建工作。经上级公司充分论证,鉴于北川小水电供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三年重建,两年基本完成”的指示精神完成北川灾后重建工作后,2012年年底,在灾后重建取得阶段性胜利时,供区移交工作被重新启动。 被国家电网接收后,国家电网公司在青片河加大了电网升级改造工作。2016年--2018年,国网绵阳供电公司在此安装公变台区33台,架设高压线路63.46公里,低压线路89.6公里。敷设低压电缆3.62公里,安装智能电表1139只,永远地结束了活树当电杆、瓢当表箱、废弃胶鞋做绝缘垫的历史,。今天的青片乡户均容量达到2.6千伏安,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96%,供区电能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充足稳定的电能为青片乡插上发展的双翼。 如今,从县城通往青片乡的路上,依次还能看见几座电站耸立于此,墙面斑驳。曾经在用电历史舞台上大显身手的青片乡林业局伐木厂,早已只剩下几间废弃红砖厂房和几栋灰蒙蒙的五层宿舍楼。这些颇具年代感的建筑,它们也曾经辉煌过,一定程度上为当地居民带去过便利。 “今年下半年开始不再外出打工,利用家里的地种点经济作物......”用电便捷舒适了,王安伦开始计划着新的生活。 优质服务羌家乐红红火火 9月初,夏季避暑高峰期刚过,青片乡村民周开福在自家新开的羌家乐“小寨龙堂”忙活着,厨房里绿油油的新鲜野菜、红艳艳的小辣椒等各种原生态蔬菜让人垂涎三尺。接下来,红叶漫山遍野,又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将吸引大批游客前来。 这座四层楼的羌家乐有54个房间,里面烤箱、空调、电热毯等电器一应俱全,屋舍前点着电灯的大红灯笼,游客还能在里面唱卡啦OK。 看着高大亮堂的屋舍,周开福十分满意。而提起供电服务,他更是赞不绝口,点开手机,一条一条翻阅,网上充值交费、电力报修、“电管家”温馨提示等信息。周开福娓娓道来,话语间满是喜悦与得意。2015年12月28日,青片乡加入国网供区的大家庭,2016年,各个村开始进行户表改造,与大多数存在质疑态度的村民不一样,周开福一家十分支持和配合,用他的话说,想要发展、致富,优质充足的电能必不可少…… “电管家”为客户检查表计 青片乡独特的高山峡谷地貌,优美的自然风光,宜人的气候条件,丰富的物种资源和浓郁的羌族风情令其闻名。乡境最高峰插旗山,海拔4769米,也是绵阳市境内的第二高峰。全年约8个月为积雪覆盖,夏秋两季云遮雾掩,不识真面目,显得神秘莫测,是登山探险及高山观光的佳处。1979年9月在乡境内建立的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大熊猫保护区之一。在10里狭谷中,有12条小溪注入其间,沟沟相连,但景色各异。10里栈道上,架设木质吊桥20余座,是前人匠心独运的杰作。这些吊桥虽年久失修,多已毁损,给人留下的却依然是崇敬与惊叹。保护区内风景绮丽,竹麻绿浪、盆地青坪、奇峰兀石、长帘飞瀑、硕树燕巢等景观。山势渐高,树种渐奇,岩燕啁啾、寒气袭人爬行艰难。使人顿生山高水长、与世隔绝之感。若是冬季,则猴隐鸟飞,遍崖冰凌,鹅雪盈空,道路迷茫,寒冷异常,各类古树名木和珍奇花卉与区内自然环境相得益彰,赢得了“春看杜鹃,夏看水,秋看红叶,冬看雪”的美誉。悠悠羌笛,诉说古老的隽永;火热“沙朗”,抒发内心的情怀。六月初六“转山会”时真诚地祝愿,期盼一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九月时的“沙朗节”,漫山红叶将村寨点缀得无比热闹,寓意秋日的丰收硕果;姑娘小伙载歌载舞,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展示这里独特的文化…… 因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成了村民发展致富的“金招牌”,各种农家乐、度假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此。 经济发展,电力先行,在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服务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目标要求下,国网绵阳供电公司顾大局,急政府所急、解客户之忧,“电管家”对用户制定了个性化的供电服务方案,开展了旅游旺季的特殊上门服务,挨家逐户地对他们的供电线路、用电设施设备进行全面仔细的巡视检查。根据他们不同的用电特性,进行有针对性地安全用电宣传,保障用电安全。同时,“电管家”分批、分组、分阶段的对景区线路通道进行清理,对各变压器、配电室等设备进行安全检查,排除安全隐患,确保安全供电。每逢佳节庆典,“电管家”还会全力协助主办单位进行会场搭建,完成现场音响、灯光等临时电源的搭接。国网绵阳供电公司积极配合乡村旅游发展,对村子完成电网升级改造,接下来,还将进行电缆入地改造,让百年羌寨愈发美丽。 “电管家”教客户用手机充值电费 信息来源: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