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多年来,从发现问题的“?”到解决问题的“!”,国网绵阳供电公司员工在创新之路上不断迈着坚定的步伐,他们在工作中开动脑筋,团队协作想措施,思考解决困难的方式方法,并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创新成果。 小电流接地“选线”不用愁 2017年8月的一天,国网绵阳供电公司调度大厅内,监控员陈科宇正在有条不紊的监控着电网运行情况。突然,一条报警信息出现在屏幕上,110千伏绵阳站10千伏母线出现接地故障。 陈科宇立即联系配网调控员胡晓东,“立即采用人工拉路法查找接地线路,拉开110千伏绵阳站10千伏绵安线,接地未消除则合上”了解情况后,胡晓东迅速下达了调令。然而,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试拉了10条线路仍未找到接地线路,陈科宇和胡晓东的额头上已经布满了细密的汗珠。 “拉开110千伏绵阳站10千伏绵二线,接地未消除则合上。”胡晓东再次下令道。 “已拉开110千伏绵阳站10千伏绵二线,接地消除。”陈科宇长长的舒了口气。 经过近30分钟的人工拉路法,接地线路终于被找到。 这让胡晓东和陈科宇两人陷入了思考。利用“人工拉路法”来判断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的准确率一直很低,徘徊在40%左右,必须找到一个方法进行提升。能否在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开发一个辅助调控员判断接地线路的功能呢?带着疑问,两人找到了自动化主管吴刚。 很快,吴刚和调控中心的12名员工组成了QC活动小组,针对如何提高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判断准确率这一问题开始了创新。 2019年8月的一天,调度大厅内,监控员李丽萍正在监控电网运行情况。突然,一条报警信息出现在屏幕上,110千伏马角坝站10千伏母线出现接地故障。 监控员李丽萍立即联系配网调控员胡晓东,并打开“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软件”,“零序幅值检测”——“相电流差值比对”——“负荷特性检测”——“历史概率分析”——“非电气量分析”,经过5道工序筛选,不到1分钟的时间,故障线路准确锁定在了10千伏马七路上。 田间地头的用电延伸 2015年5月的一天,国网江油市供电公司三合供电所所长陈刚和员工马强走在前往高坪村的路上,今天,他们要去村子里了解村民的用电情况。 5月的天气,没有夏季的炎热,没有冬季的寒冷。农田间,春耕春灌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农田里一派繁荣的景象。 “李大爷,快停下,不能这样,很危险的!”突然,马强大声喊道。只见远处的一块农田里,村民李大爷手中拿着一根长长的杆子,上面挂着导线,正在向不远处的低压供电线路靠近。 陈刚和马强立即跑向李大爷,阻止了他挂钩用电的行为。陈刚对李大爷说道:“李大爷,挂钩用电是违法的,何况你要是一个不小心就会触电,对你的人身造成伤害,千万不能这样啊!” 李大爷放下杆子,歉疚、无奈,心中五味杂陈:“陈所长,我家离田地有点远,想从家里扯电线过来,不现实啊。家里的情况你也知道,想配一台柴油发电机,手里的钱又不够。”李大爷叹了口气,接着说道:“眼下正式春灌时节,不能让地里的苗缺水啊!” 看着李大爷的神情,陈刚和马强心中也不是滋味。想办法为临时为李大爷解决了田间用电问题,回到所里,陈刚和马强陷入了思考。 农村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加强巡视并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只有让村民在田间用电方便才可以。 为了解决农村田间用电问题,三合供电所陈刚、马强、吴小龙、李淼组成了QC创新小组。 2019年5月的一天,陈刚和马强走在前往高坪村的路上,今天,他们要去看看村民的用电情况。 来到李大爷家的田地,只见李大爷正在用手机扫描电表箱上的二维码。扫描完成后,李大爷打开电表箱,取出电缆,将电缆一直拉到自家的田地旁边,接上抽水机,开始灌溉。 “李大爷,您觉得这样用电方便吗?”陈刚问道。 “方便,真是太方便了!”李大爷说,“再也不用为了灌溉用电发愁了,秋天打谷子也有方便电用了,你们真是办了一件实事儿啊!” 无死角的巡视“眼睛” 2016年8月的一天,太阳在天空中不断展示着力量,炙烤着绵州大地。 国网绵阳市游仙供电公司员工陈乙灵和刘原廷正在巡视10千伏沈开线。豆大的汗珠不断从他们的脸颊划过,不一会儿,身上的衣服也湿透了。 “师父,这天太热了,而且我们还要登杆才能看见变压器上面的情况,既不安全,还费时间,”刘原廷说道。 “你说的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考虑,这还不算,电缆巡视才最恼火,我们今天还有电缆巡视任务,你第一次巡视,待会你就知道了。”陈乙灵说道。 来到电缆井跟前,陈乙灵将井盖打开,然后开始测试井下空气是否符合进入标准,等待井下空气达标的过程足足用了半个小时。 待检测合格后,陈乙灵和刘原廷下到井中查看电缆情况。尽管已经放了半个小时的气,井下空气依旧浑浊逼人,温度比地面还要高上几度。第一次下井的刘原廷强忍着难受,在狭小的空间中观察着电缆的运行情况。 “师父,不行啊,死角里的情况根本看不见啊,头也伸不过去。”巡视完毕,刘原廷喘着粗气说道。 “要是用一个杆子,上面接个摄像头,我们很快就能完成巡视任务,”一个创新想法从陈乙灵的心中浮现。 陈乙灵组建了QC创新小组,12名成员一路探讨研究,不断改进方案,就这样,配电设备带电巡检器问世了。 2019年8月的一天,陈乙灵和刘原廷正在巡视10千伏沈开线路。 来到6号公变处,刘原廷带上绝缘手套,拿出一根可以伸缩的绝缘杆,杆子的一头是一个能够360度旋转的摄像头。 “再高一点,看看接头处的情况,”陈乙灵手中拿着一部手机,手机画面显示着变压器顶端的情况。“调整一下角度,我将画面放大,看看杆上金具的情况,”陈乙灵一边指挥,一边操作着手机,调整画面大小。 “师父,这个真的太方便了,我们1个小时已经巡视8台公变了,”刘原廷说道。 “我们还要试试在这个创新成果在电缆巡视中的作用。”陈乙灵说。 打开电缆井盖,刘原廷将杆子向下伸去,查看电缆井中的情况。 “太棒了!”陈乙灵说,“这项成果在电缆巡视中不光节省了放气时间,原来人眼看不到的地方,摄像头统统能看得一清二楚,”陈乙灵激动的说道。 近年来,绵阳公司员工发扬创新精神,攻坚创新技术,推广创新成果。创新工作室和大师工作室8个,注册QC小组162个,积累创新QC成果400余项,获得全国电力行业QC小组成果一等奖、国网公司优秀QC成果三等奖、省公司十大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和QC成果一等奖等省公司及以上表彰91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29项。(崔赫) 信息来源:国网绵阳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