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川,系国网叙永县供电公司龙凤供电所台区经理。黝黑的脸上写满风雨兼程的印记。生在云南长在四川的李云川,16岁就来到了叙永县天池水轮泵站。多年来就在天池电站的小水电供区辛勤的耕耘着,随着小水电供区全面移交,李云川成为了电力大家庭里的一员。 把安全当块“宝” 由于叙永公司接收的小水电供区面积广,电网基础薄弱,叙永公司正积极对供区进行改造。李云川管理的11个台区,全部都是正等待农改的供区,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我要去凤池村四社磨盘咀(小地名)看看乡亲们收割田里的稻谷。那里跨越稻田的线路让我非常不放心。”李云川总担心那里的乡亲们收割稻谷脱粒时高高扬起的稻把会对线路有影响。为了这个,李云川反复给乡亲们强调,要把稻把远离线路才允许脱粒操作。 李云川的随身物品,也是离不开一把弯刀,这种弯刀装在一尺余长的木柄上,随身携带很是方便。用它作随身物品防狗,效果很不错。在他的巡线途中,李云川还用弯刀为乡亲们“义务”挖竹笋。“这些线路下长起来的‘苗竹笋’,要不及时挖掉,等以后长高了对线路有影响时,就费时费力了。”而挖起来的竹笋,他总是让乡亲们去取,即使有人要送他,他也不会要。挂在李云川嘴边的话就是,“我要的是未改造供区的安全” 服务群众“说到就到” 叙永是国家级贫困县,是多民族聚居地,新松村居住有姓熊和姓龚的几十户少数民族同胞。和少数民族同胞搞好关系,是李云川运维工作的首要任务。遇到为少数民族同胞服务时,他总是一边为他们服务,一边又和他们拉家常,内容有安全用电和家用等安全用电小常识,为此他们深得同胞们喜爱。 李云川管理的供区红凤池、新松两村,是叙永公司2015年新接收的小水电供区,也是当年的革命老区,电网基础薄弱,电网架构尚不完善,现在仅凭以红梁子变电站为电源点的一条10千伏红龙线供电。 而红龙线线路线路长、老化严重,且穿越地竹树障碍情况突出,刚刚接手工作的李云川心里没底。搞好两村的用电,李云川的干劲不小。他拿出双倍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经常踏着晨曦出门,晚上是披星戴月而归,为了这个,妻子非常不解,直到为李云川拿电筒照明,亲自参与了李云川2014、2015、2016年连续三年除夕之夜的抢修,她的态度才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原来的闹别扭变为全力支持。 在李云川571个客户中,有七成是留守老人和儿童之家。为这些留守之家服务,更是考验他工作的耐心和细心。 “我们家的年轻人都在江、浙一带务工,我们的眼睛又不好,给李师傅照明的方向总是拿不稳,拿楼梯之类的活,都是他一个人亲力亲为,可难为他了。”苗族同胞王学云、王银兵两兄弟说起李云川,挺激动。 “我们家得感谢李师傅的帮助,我们家连空开跳闸,换个灯泡,都要李师傅来帮助。”家住新松村的苗族老人熊伟、熊建谈起李云川,总是赞不绝口。 李云川管理的台区,共牵涉到龙凤镇谊合、四坪、新松、凤池等村社。整个供区,像熊伟、熊建这样情形的人家还真多,70%的客户都是“留守之家”,这些留守之家的共同特点就是老人们都是高龄、儿童们也急需关爱的一大群体。他们都得到了李云川无私的帮助。 他大半的工作时间就在供区,大家说起他,多半都是“说李云川李云川就到”。 瞄准台区降损 李云川管理的台区,原来共有26个,有15个是经历了农网改造了的。另外11个,就是正在等待改造的。“我把改造好的15个台区都交给同事们了,留下了安全工作压力较大的11个台区。我要集中精力看好这片正在等待农网改造的线路,容不得有半点闪失。”李云川说。 “李云川很不错了,接手时只有一个台区合格,现在反转了,只有一个台区不合格。”他的同事们都这样对他赞誉有加。 凤池、新松两村,管辖地域面积广,低压配网线路较长,且穿越经济林区,线损治理难度较大。不过,经过精心治理,现在线损率仅有“道班1号”偏高,达到了12%左右。 为了不让稍稍高出线损指标的“道班一号”台区成为他的“心病”,李云川对同事们的夸奖“耿耿于怀”,“我就不相信这个邪,其他10个都合格了,这一个难不成拖我后腿!” 未改造的供区,多半的客户都会在离开家时把进线开关关掉。8月29日,晚上8点了,李云川还在“道班一号”凤池四社黄花沟(小地名)工作现场。由于客户李正尧误把电表进线开关关掉,导致同期线损系统监控率达不到100%,李云川只得骑着他赖以来去自如的摩托车跑一趟。 李云川就这样夜以继日的工作着,他觉得每一天都过得无比充实。(夏世平 郑重) 信息来源:国网泸州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