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新风故事】九年爱心帮扶 孩子健康成长

发布日期: 2019-09-10

 

title

  出江镇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境内西北部,东距大邑县城30公里,东邻斜源镇,北接西岭镇,南与新场、邛崃大同镇接壤。那时的出江镇是成都市贫困镇,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更是让这里雪上加霜。出江镇上的青年人大多外出打工挣钱,而留下的是年迈的老人和未成年的孩子们。

  初为人母时结缘,九年爱不停

  2011年是带电作业工区启动“蒲公英”爱心帮扶活动的第一年,郑晓燕跟随带电作业工区的志愿者队伍第一次来到大邑县出江镇。在走访交流的过程中,郑晓燕仔细询问了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在学校的大教室里,领到文具和书籍的孩子们都开心极了,他们端正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睁着大大的眼睛望向讲台上带电作业工区的“蒲公英”志愿者们。郑晓燕在讲台上看着孩子们说“希望你们能够好好读书,用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克服暂时困难。要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始终保持优异的成绩和昂扬的激情;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努力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优秀人才,将来为家乡、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多做贡献;心存感恩之心,将来有能力的时候能够将这份爱心继续传递下去,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通过和学校老师的沟通交流,郑晓燕了解到,一个名叫杨涛的小朋友,才刚好6岁,这本该是一个刚刚迈进校园,开启对世界认知的美好年纪,而却因为患有先天性肾病综合征,让小杨涛无法像正常孩子那样拥有一个无忧无虑、轻松愉快的童年。

  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是孩子在出生后即出现多种复合肾病症状的一组疾病。严重者将很快进入终末期肾衰竭,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通过支持治疗,可延长存活期。而除换肾外,没有其他有效方法可以有效治愈此疾病。

  小杨涛的父母早年离异,他一直跟着收入微薄的母亲生活。原本就贫困的家庭,面对每年至少几万元的高额医疗费,让小杨涛和他的妈妈家里更是负担沉重、雪上加霜。

  那时的郑晓燕也是初为人母,听老师诉说着小杨涛的不信遭遇,她心疼极了。在教室的角落里,她找到了瞪着大大眼睛的小杨涛,看到他郑晓燕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了自己刚会说话不久的孩子。“当时也没有想太多,就是挺心疼的,听老师说他一直是班里名列前茅的孩子就更是觉得,不应该让这么懂事的小孩来承受这么多。”郑晓燕当即就和学校老师商量,要为小杨涛提供一些她力所能及的帮助。

  而这一帮,就持续了整整九年,从未间断。今年“六一”再去,杨涛已经进入了出江镇学校的初中部。虽然先天性的病症并未能治愈,仍要通过药物控制,但杨涛成绩优异,多年来还一直担任班里的班长。“看到他这么优秀,我真的也非常骄傲!”郑晓燕满含热泪地说道。

  关心爱护全方位,共画同心圆

  九年来,郑晓燕每年都会来学校看望杨涛。有时是同带电作业工区的志愿者们一起来,有时她也会在工作不忙的时候抽空到杨涛和他妈妈的家里去。“看看他是不是又长高了呀,看看他学习上生活上有没有什么困难。”她也一直同杨涛的妈妈保持着微信联系,“每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小杨涛都会给我打个电话告诉我他考了多少分。”郑晓燕早已把杨涛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般。“我手机上还存着好多他给我发来的他获得的各种奖状呢!”郑晓燕骄傲地说道。

  她还计划着,等今年过年,放了寒假,要带着自己家刚上学不久的小朋友去出江镇和杨涛见一见。“我一直都给儿子说,要学学杨涛哥哥坚韧的品质,和对学业认真的态度,努力向杨涛哥哥看齐。”

  有人说,郑晓燕坚持九年帮助一个陌生的孩子很了不起。她却说“其实我做的这些真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尽我自己的一点微薄力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社会上做好事不留名的人太多太多了,跟他们比起来我做的这点真的不算什么。”

  郑晓燕表示她的捐助会一直持续下去,“我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小杨涛能健健康康地迈进大学的校园,和其他的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长大。”同时,她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这一点小小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助人为乐的这个大集体中来,让更多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人们接受到帮助,让这个世界都充满更多更大的爱!

  信息来源: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党委党建部(思想政治工作部、团委)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