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报》:折多“关外”渐与时代同频

发布日期: 2019-08-15

 

 

  title

  title

  甘孜县藏式民居。 孟强 摄

  四川省甘孜州泸定、道孚、炉霍、甘孜四县是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也是我们这次“再走长征路”的采访点。同行的甘孜供电公司同事告诉我,当地人把折多山以西的地方叫“关外”,那里是川西高原,是真正的藏区。

  两次翻过折多山,我们都遇到了漫天大雾,这座大山始终“蒙着神秘的面纱”。出了折多,狂风骤雨时停时有,高原的天气让人捉摸不透,道路也变得更加曲折颠簸。路边除了青山浮云,就是一群群牦牛,几乎见不到人。说起这牦牛,还真是憨劲儿,也不管有没有车,它要过路,就直接冲上来。我们被它们逼停数次,也是无可奈何。

  甘孜州很大,和整个山东省的面积大致相当,动辄就是10个小时的车程。沿途风景如画,我们也只能在中途下车时看上几眼,“咔嚓”几张照片。这里的海拔接近4000米,我一激动,步子一快,这气就快喘不上来了。

  一路上我就在想,这“关外”的村子到底是个啥样,是不是也和路上一样荒凉。事实证明,这里和我想的不一样。

  在道孚,天快黑的时候,我们到了一个叫沟尔普的村子。这里竟然家家户户都是两层楼房、独立院落。我们往村里走着,惊起了一阵阵犬吠。敲开一扇门,年轻的藏族妈妈根却卓玛热情地迎接了我们。让我吃惊的是,她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竟然是跟着电视学的。她开玩笑说,自己平时微信用得很多,但是收到的红包不多。

  甘孜县根布夏村村民,55岁的邓都多吉生活富足,爱发红包。他家里电炉、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啥都有。客厅里还有一张既能取暖又能煮茶的电暖桌,功率达3000瓦。他告诉我,现在家里弄了两个无线网络,客厅一个,房间一个。他平时喜欢上网刷抖音,就是还不知道怎么拍。

  会拍抖音的也让我们遇着了。在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我见到了特别漂亮的藏族姑娘拉姆,她是电视台的记者,也是纪念馆的兼职解说。我本想拉她一起做直播,让她等我十几分钟。没想到,我回来的时候,她已去给县里拍宣传抖音去了。

  远近闻名的炉霍县红军村虾拉沱,更有别墅一样的民居、开满鲜花的街道。这里的土地已经集体承包,实行机械化耕种。村支书告诉我们,这里的村民从小教育孩子要好好念书,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当年,红军在甘孜州16个县停驻了15个月,因为这里山高地险,马不能行。复杂的地形条件为亟需修整的红军提供了一道天然防御工事。我自己就来自大山深处,深知山高地险也就意味着闭塞和落后。这里是深度贫困区,没想到在今天,“关外”汉藏百姓的生活、思想和这个时代已经逐渐接轨。

  回想起来,其实一路上一直有一群“朋友”默默地在路边陪着我们前行。它们是输电铁塔,来自邓都多吉口中解决了他们缺电问题的新甘石联网工程。

  电的到来让藏区人民的生活有了更多可能。用虾拉沱村支书吴福寿的话说:不缺电了,干什么都方便了。

  路,连通了折多内外。电的充足,提升了川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带来了信息的畅通。“关外”的人们不再需要翻越折多山也能知道外面是什么样了。(王一凡)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