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网达州供电公司有这样一名员工,在部队服役15年成为营级干部后回到供电公司做了一名普通班员,一做又是20年。他就是达州公司优秀共产党员、检修分公司变电运检室变电二次运检班员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吴新春。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回溯到1986年,弱冠之年的吴新春作为家里的长子,被老父亲赶着走上了从军的道路,为的是给弟弟妹妹树立一个优秀的榜样。成绩优异的他,没有辜负父亲期许的目光,从一名普通的维修连战士通过两年的刻苦努力,成功考上了空军电讯工程学院,专业是无线电报务指挥。“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学成之后,带着热忱激烈的报国之心回到部队,把理论变成了导弹实战,经历无数次的巡防演练,精益求精,精确打击,一弹中的,包括地对空拦截试验。 扎根偏远的甘肃无人区,岁月如梭,日复一日,弹指一挥间就是十年。期间经历国家导弹发展事业各大转折,为一个强军强国梦,殚精竭虑,吴新春由一名默默无名的士兵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导弹拦截营级军官。 千禧年之际,天有不测风云,家里的一场变故让吴新春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地方——他要陪伴病重的妻子走完最后一程。他放弃了部队里的大好前程与他深爱的技术与训练场,回到了地方成为了国家电网的一员,成为继电保护专业的一名普通员工。 人生总是有些意想不到,犹如秋风里的洪波。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无论生活还是工作。妻子在不久之后离开了人世,作为一名丈夫和父亲,他愧对离去的妻子以及嗷嗷待哺的孩子,他要积极抚养孩子成人。作为一名电力新兵,他拿出了军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刻苦钻研继电保护专业,以最快的时间融入了电力的技术体系,成为单位的骨干,千锤百炼之后,也成为了一名合格先进的共产党员。同事们总充满敬意地称他为“吴营长”。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在每一次沧海横流之际,总是彰显出“吴营长”的军人魄力。 2004年9月,“9·4”特大洪灾之后,接踵而来的五宝特大滑坡形成堰塞湖,急需电力抗洪抢险,“吴营长”身先士卒,与同事们经过二十来天奋战,完成了35千伏变电站的重建及投运工作,简直就是一个电力建设工程奇迹,确保了两万余受灾群众的供电需求。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吴营长”参加了震中心附近北川县擂鼓镇变电站的恢复重建工作,军人“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精神支持着他,踩着不时余震而摇晃的路面,冒着被山顶滚落的岩石砸中的危险,冲在第一线。他像一面旗帜,代表着电力员工捍卫光明的决心与理想,给灾区人民迎接新春佳节带来光明和希望。 2013年冬,藏区气候严寒,吴新春独身一人来到甘孜州色达供电公司负责二次消缺工作,为他们带去技术力量支撑。在那里,他克服了高原地带的恶劣气候环境,克服了与当地藏民的语言障碍,耐心而毫无保留地向当地同事传授专业知识,为加强藏区电力保障提供技术支持。工作之余,古道热肠的“吴营长”总是以赤忱之心积极乐观地向当地群众普及电力安全知识。 2016年至2017年,“吴营长”又开启了一年的藏区电力援建工作。一路向西,翻过“高呀嘛高万丈”的二郎山,从“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泸定,一路沿河而上到达情歌之城的康定,翻越康巴第一山的折多山,一直到世界高城理塘,再往西到达川藏联网的重镇巴塘,“泾渭分明”的巴塘河对岸就是西藏;从理塘一路南下就是稻城与乡城,均是藏民的主要集聚地。“吴营长”坚韧不拔的脚步丈量着光明之地,犹如圣山光辉普照。白皙的面庞也渐渐铺展了高原红,但他依然带着招牌式的淡定笑容,无怨无悔,不图回报。洁白的哈达、香醇的青稞酒是藏区对他最好的馈赠。 如今已年过半百的吴新春,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言语不多却成竹在胸,变电站的二次图铭刻于心,靠着手中的螺丝刀与万用表“快”“准”去处理常规变电站的缺陷。 千锤百炼的军人境界让“吴营长”在电力系统发挥着他的“光”和“热”,不遗余力地去指导新进大学生快速上手继电保护技术;他总是虚怀若谷,从来不把自己当做老师,而是一位交流技术的同仁;他总是谦逊低调,只求做好自己,豁达开朗,与之共事,有如沐春风之感。变电二次运检班因为他而荣耀,他也以军人的责任与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回报着这个集体与社会。(侯晓东) 信息来源:国网达州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