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营山:驻守贫困村的铁血军人

发布日期: 2019-07-31

 

  国网营山县供电公司派驻贫困村的三个第一书记都是退伍军人,他们用军人的钢铁意志,战斗在脱贫攻坚的一线,用铁血柔情书写着不一样的电力“军人”形象。

  聆听他们的故事,走近他们与贫困村的缘分,还能真切地看到当兵人就是不一样的印记、气质和风采,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色是他们熠熠生辉的荣光。

title

  他,是绝不退缩的二等功士兵

  驻扎营山县安固乡石桥村的第一书记敖建平现年52岁,6年的军旅生涯,曾参加老山防御战,因作战英勇,被授予二等功和优秀士兵殊荣。

  2015年7月,48岁的敖建平被派驻石桥村,初来乍到的他兴冲冲地在村庄里转悠,一圈下来,他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不通公路,最远的村民甚至要步行2个多小时才能到公路边,村委会只有低矮、破旧的三间房屋,村民问得最多的是,成为贫困户能拿到多少钱,对其他事宜却漠不关心,他们是真的穷惯了,更穷怕了。

  “老敖啊,你本来身体就不好,又到了不求上进的年纪了,这个村是真穷呀,你干脆给公司说不去算了。”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都帮他分析着,关切地给予他意见。其实多年的头痛一直困扰着他,但看到石桥村的情景,勾起了他对老山猫儿洞作战时的回忆,责任和担当涌上心头,他深知,作为一名军人,困难和挫折绝不能成为退缩的借口,没有犹豫,他义无反顾地接受任命,成为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一名一线新兵。

  脱贫工作开展一年来,看着蜿蜒的公路接通贫困村的每户农家,村里的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场镇和县城;农民夜校的村民越来越多,有文化的乡亲甚至能将党的政策讲得头头是道;村上的小学迎来一批又一批的捐赠,爱心人士和学生一起欢乐度每个节日……一切都慢慢向好,可敖书记的身体却屡亮红灯,2016年5月,在医生和家人的催促下,他住进了医院,做了脑瘤切除手术,术后十三天,他顶着还没拆线的伤口,又出现在石桥村脱贫攻坚现场。

  “当过兵的人,做任何事都要来之则战,战之必胜,石桥村不退贫,我绝不撤退。”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敖书记,用坚定的信念指挥着行动,用坚强的行动支撑着信念。2018年,石桥村顺利通过市级验收,同营山县的83个贫困村一起退出贫困行列,为了巩固脱贫成果,敖书记仍坚守在这里。

title

  他,是铁血柔情的步兵战士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国网南充供电公司劳动模范、“南电尖兵”,接踵而至的荣誉是对营山县三兴镇开源村第一书记唐成倾情扶贫的肯定,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寄托,更见证了唐成与开源村一路走来的深厚情谊。

  “以前做梦,经常梦见自己在新疆步兵训练营的情景,而现在,开源村的乡亲、草木总是不经意的撞入,毫不夸张地说,我白天黑夜都和他们在一起。”从新疆阿克苏步兵营转业的复转军人唐成,曾在部队里荣获三等功,并多次获得嘉奖,但一说到开源村,他就变得不那么淡定了,有时甚至有点“神经质”,越发唠叨和啰嗦。

  一枝一叶总关情。1社的致富带头人王亚明的连片池塘、2社大学生王青的青春梦想、6社蒋志军换肾后的按期检查,8社曾参加抗美援朝杨绍忠老红军的行动不便……唐成的心里装着一个上了发条的闹钟,滴滴哒哒地响个不停,提醒着他,催促着他,跑步去走访,去查看、去帮助解决贫困户忧心的琐碎事务。

  开源村,121户贫困户,体量超大的脱贫任务压在唐成的心头,精准施策是脱贫最关键的一步,如何精准?唐成用心和脚步获得了答案,那就是清楚知晓每一户致贫原因、最迫切的需要,可以提供的帮助,最有效的脱贫的路子等,因病致贫、因灾致贫、因残致贫、因老致贫……唐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归类,有序地把他们记在自己的心尖上,真正实现“一户一策”,把致富的路子引到他们的家里,把政策和关爱落到他们的心坎里。

  “唐书记做脱贫工作用心又细致,还义务当我们的伙头军师,既主外,也主内。”开源村村委会主任李关国总是这样打趣唐书记,光有一腔铁血和热忱,是难以解决脱贫路上不断涌现的问题,面对开源村没有伙食团的现状,军人自力更生的作风,让退伍后就不再沾阳春水的他,重新拿起锅铲,不仅解决了自己的一日三餐,还接待着来村的客人和乡亲们。

title

  他,是吃苦耐劳的消防战士

  “我曾是一名消防兵战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2001年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贵州省消防总队贵阳市消防支队退伍入职的吴健,同样是一名派驻到安固乡皂角村的第一书记。

  皂角村地处山区,山大地薄,村里居住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虽然全村仅有11户建卡立档贫困户,但因为致贫原因绝大部分为癌症病人,体弱多病无劳动能力,是致贫的根源。

  摘穷帽必须摘穷根。年轻的吴健通过调查摸底和精准识别,建立贫困档案,思考脱贫计划,如何让农户实现就近创业、就地创收成为吴健的心头病,要致富先修路,吴健和村委会人员一起,到处化缘,争取到480余万元的投资,修建5.7公里的村道公路和4.5公里的入户路。同时,积极向相关部门协调,人饮用水工程接通了、村文化活动场地建成了,文化大舞台搭台唱戏了,村民在村里呆得住,住得乐。根治穷根必须靠产业,村里建起了养牛场、养鱼池,村民们实现了足不出户增收致富,大家乐得合不拢嘴。

  “吴书记是万能的,不仅是我们的保健医生,还义务帮我们查找用电安全隐患,更换灯泡这些不在话下……”在吴健的车里,医药箱、电工工具包一直随身携带,在皂角村的田间地头、在乡亲们的房前屋后,总能看到吴书记忙碌的身影,他带着自己才能看得懂的笔记本,帮助村民查看药物有效期、药剂量,走村串户传播健康常识、卫生知识,还义务为村民安装电灯等。

  行百里半九十,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期,作为扶贫一线的英勇战士,他们将用坚如磐石的初心、钢铁般的意志,用心、用力、用情打好这场消灭贫穷的战役,和村民一起携手奔进小康社会。(廖丽琴)

  信息来源:国网南充供电公司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