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37年,守护一座大山的光明

发布日期: 2019-07-15

 

title

  累了的时候,老豆喜欢在前往白云村路上的一处“安全休息处”休息,任凭凉爽的山风拂过他朴实的面庞,带走一路上的疲倦。这个“安全休息处”就在悬崖边上,老豆喜欢俯瞰着似锦带一般的涪江水,心里却一直惦记着山上的乡亲们。

  老豆名叫窦进书,今年已经55岁了,现为国网江油市供电公司武都供电所“电管家”。37年前,他进入了当地的北城乡电管站工作。

  用悬崖村来形容白云村一点都不为过,这里的山路有多崎岖呢?上山的路是在悬崖边上的小路,小路的边上就是悬崖。站在山脚下,一眼看不到山顶;走在山路上,需要时刻小心落石;陡峭的石阶,让人望而生畏。

  而这座山,老豆一守就是37年……

  老豆的这些年

  6月6日,端午节前夕,这一天对于老豆来说,只是这37年间普通的一天。而这一天,他还挂记这乡亲家里的插座已经坏了。穿上洗得有些发白的蓝色工装,胸前一枚党徽熠熠生辉,整理好工具,背上的竹篓里还装着一些帮乡亲们带的日用品,骑上摩托车,踏上了前往白云村的路。

  云顶山附近的4个村落,老豆每周至少走上一趟,其中要属白云村的路最难走。走到白云村的山脚下,一条土路赫然出现在眼前。“摩托车骑不上去,这里只有走路了,”老豆说。

title

  据老豆的讲述,1982年,他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这里的村落全部是土路。当时的村子要用电,村民们就要自行筹钱出力,架设线路,从电管站一直架设到村口。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家用上了电,年轻的老豆感觉自己身上的责任越来越重了。

  在老豆的脑海中常常回放那一时刻,2001年下午6点40分,直到现在,老豆还能清楚地记得准确的时间。那一刻,老豆负责片区中最后一个无电村——白云村通电了。他脑海中的慢镜头缓缓地穿过张灯结彩的家家户户,最终聚焦在乡亲们幸福的笑脸上。晚霞绚烂,夜空渐暗,家家户户亮起了温暖的电灯。村口,村支书拉着即将离开的老豆的手,激动地说,这个时刻,他盼望了好多年。

  2001年10月,国家电网正式接管白云村供电,而老豆也成为了一名国家电网员工。

  木头电杆的故事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老豆就在这大山中不断行走,行走于工作单位和村民的家之间。岁月变迁,祖国在发展,而大山里也在不断变化。水泥路不断延伸至各个村落,随着电力的充足,百姓们生活的富裕,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这些电器也不断地走进百姓的家里。

  随着用电负荷的攀升,十几年间,国家电网先后四次对这里进行了农网改造。而历次农网改造,施工最大的难题就是将电杆运上山。

title

窦进书为何平海家的药田拉电线,用于夜间照明。

  一路走来,笔者见闻,所有水泥电杆都是两节焊接到一起的。距离白云村还有一段距离,那段小路变成了陡峭的石阶。从这开始,电杆也变成了木头杆。

  水泥电杆质量太大,只能分成两段来运输,到了地方在组装到一期。而靠近白云村的线路就连绞磨都无法将电杆拉上山,所以木头电杆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这里的路太难走了,大型机械上不来,只能用绞磨将电杆拉上来,”老豆想起农网施工的过程,同事们艰辛奋战的日子还历历在目。

  因为我是一名党员

  每次上山,如果工作时间长,老豆都会在他多年的好友何平海家中住一夜。

  入夜的白云村,山风微凉,星空浩瀚如海。吃过晚饭后,大家坐在火盆旁边拉起了家常。

  如果要计算一下“老豆”这些年在这里走过的路,真的可以用“长征”来形容了。37年间,“老豆”就算没有接到报修电话,每周都要去村子里看一下,遇到刮风下雨,老豆担心乡亲们没有电用,所以更是跑的勤。单程7公里的山路,这些年算下来,可不止“长征”那么远了。

title

 云顶山上的白云村三组队长何平海家的院子,夜晚灯火通明。

  这里的山路就连当地村民都觉得难走,要问“老豆”为什么能在这里坚持37年之久,当记者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第一句就是:因为我是一名党员。老豆常说:“我学历不高,但国家对我不薄,我是香港回归那一年入的党,那一刻,我觉得特别神圣。”

  老豆也是这大山里的孩子,他对这里充满了感情,浩瀚的星海、美丽的涪江六峡、晚间农家那温暖的院子,这些对于老豆来说并不是他选择守在这里的原因。在老豆的记忆中,他童年的夜晚从来都昏黄的煤油灯给了他一点安全感。而城里的电灯是那般明亮,如果可以,他很想让光明,也照亮夜晚的山村。

  还有5年,老豆就要退休了,后继无人,也是老豆心里一直挂念的一个问题。但是老豆说,只要他还能走得动,他就会一直守护这座大山的光明。(崔赫 卢忠东)

  信息来源:国网绵阳供电公司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