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电力医生的另一双“眼睛”——带电检测

发布日期: 2019-07-11

 

  7月5日下午3时,随着最后一根试验套管缓缓吊下,110千伏黄两线电缆耐压工作终于接近尾声。

  从事前现场勘查,至试验套管吊装,整整一周,所有工作都在35°C的闷热环境里开展,长时间的高温工作使汗水浸透了工装,轰鸣的机械声更考验着检修人员的意志,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工区博士党员服务队队员凭借精湛技艺完成了110千伏黄两线开罐耐压工作。

  寻根问源电力医生“问诊”来把脉

  同为“把脉”,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带电检测人员的职责则是寻找缺陷,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避免缺陷扩大引起事故。

  由成都公司博士党员服务队副队长刘君带领的变电检修工区带电检测小组在对110千伏两河变电站110千伏GIS一次设备进行局放检测时,发现110千伏黄两线181电缆终端B相特高频信号与高频CT信号异常,信号最大幅值高达60dB。由于该间隔多个电缆终端、盆式绝缘子和附近空气中均存在异常特高频信号,党服队队员们通过幅值比较法、时差定位法、电电联合等技术进行综合分析,深度发掘缺陷,最终判定信号源头为该间隔电缆终端B相。

  工区立即将该缺陷上报成都公司运检部,同时联系电科院专家对其进行复测,复测结论进一步证实了该缺陷的存在与定位结果。

title

  团结治网多专业“会诊”除病灶

  为防止该缺陷随着时间而不断劣化,工区针对该缺陷制定了专门的检测计划,通过缩短监视周期,定期跟踪检测,以确保在电缆工区采购物资到达前对缺陷的发展情况了如指掌。同时使用多个厂家仪器进行对比分析,获取更加全面的数据,使用长时检测仪器对该缺陷放电图谱进行累积,以寻找其中的规律。

  经过数小时的耐心等待,长时累积PRPD图谱显示该缺陷类型为绝缘类缺陷,疑似为电缆终端内部存在气泡导致的气隙放电或者内部绝缘表面脏污导致的沿面放电。

  由于该缺陷信号幅值较大,长期运行存在较大风险,2019年7月,公司组织检修、电缆等各专业力量对该缺陷进行了解体,解体发现电缆终端内表面存在大量硅脂类冷凝物与脏污,同时存在多处放电痕迹,证实该电缆终端存在因脏污而导致的沿面放电,证实了带电检测的定位结果与缺陷类型的推断。

  待电缆运检工区对存在绝缘缺陷的电缆终端进行处理后,变电检修工区积极配合,及时进行电缆耐压试验,对电缆质量和绝缘性能进行检查,实现隐患治理闭环,为电网稳定运行打下坚实基础。

  精益求精高科技“体检”保安康

  110千伏黄两线电缆耐压工作并不是个例。为能够及时发现隐患,在不影响居民和重要企业用电的情况下,检修工区积极采取红外测温、带电检测等方式对电力设备进行检查与试验,通过对运行数据的分析得出设备的健康状态,给设备做一个完备的体检,避免因设备隐患造成事故停电。

  据了解,其中博士党员服务队副队长刘君在去年初曾带领检修专业人员组成两支带电检测小组,按照国网公司“五通”管理规定,就成都公司辖区内121座GIS变电站的带电检测工作。同时,他们还负责公司管理的8280面10千伏开关柜的带电检测诊断工作。

  他们长期奔波于各个变电站,利用超声波、特高频、红外测温、紫外电晕检测等多种检测手段,为设备做“体检”,通过“望”“闻”“问”“切”手段判断设备运维状况,每当巡检查到设备疑似缺陷后,他们要“刨根问源”,通过定位技术找到设备内部放电源位置,通过专业的分析提出建议,指导检修专业精准对设备进行解体“手术”。

  一年多来,该队伍已检测出带电运行设备疑似缺陷300余处,其中包括电缆工区管辖范围的电缆终端缺陷2处。正是由于带电检测小组对待问题的不遗巨细,发现异常后的谨小慎微,才多次发现了隐患,成功避免事故,保障设备安全,更好的为用户提供优质电能。(任志航 郭超 李霏霏)

        信息来源:国网成都供电公司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