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国网人宣讲】王小兵:“春暖阿吼·我和阿吼村的故事”

发布日期: 2019-07-09

 

 

  编者按: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相关要求和公司“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工作部署,公司党委组织开展了“最美国网人”先进事迹巡回宣讲活动,围绕“三个聚焦”即聚焦一线典型事迹、聚焦艰苦岗位故事、聚焦员工身边感动,从先进典型库中选取部分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组织成立了5个宣讲团,分片区开展巡回宣讲活动。宣讲团成员围绕为民服务、创新创效、精准扶贫、勤廉兼优、艰苦岗位、电网建设等主题,讲述了发生在他们身上或身边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生动展现了公司员工爱岗敬业、为民奉献、不畏艰险、忠诚担当的精神坐标和价值追求,现将他们的感人事迹分享给大家。

title

  “春暖阿吼·我和阿吼村的故事”

  报告人:王小兵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叫王小兵,彝族名字叫阿苏伍格,是公司派驻凉山州喜德县阿吼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今天我要讲述的是“我和阿吼村的故事”。

  驻村扶贫,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是我最大的动力。1964年,我的母亲作为凉山州的代表,赴人民大会堂参加文艺汇演,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我经常听母亲讲述当时的一幕幕往事,这也成为了我们家的红色记忆。母亲告诉我,是共产党把凉山从奴隶社会带入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党让她一个穷苦出生的普通彝族妇女走进了人民大会堂。

  驻村当第一书记,我有些顾虑,我父亲去世多年,母亲已经70多岁,曾经患过肾衰竭,多次急救才抢救过来,现在又患上了糖尿病,每天要坚持服药并且不能劳累。我的一双儿女,大的六岁、小的才一岁半,爱人在乡村当教师,也很难照顾到家庭。

  母亲看出了我的担心,她说,“扶贫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能帮助更多的彝族同胞,是多难得的机会啊!你放心去吧,我身体好着呐。”母亲的话,让我不再犹豫,背起行囊,我来到了大山深处的阿吼村。

  阿吼村是平均海拔2700米的彝族聚居村,自然条件相当恶劣。全村946人中贫困人口有309人,村民还处于“土豆填肚子、养鸡换盐巴”的低温饱状态。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当我走进阿吼村,还是被眼前的状况惊呆了,泥泞不堪的村道、低矮破烂的房屋、衣裳破旧的孩子、家徒四壁人畜混居…看在眼里、痛在心头,我暗暗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尽全力,帮助我的同胞们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900多人的小村庄,分散在20多平方公里的山头沟壑。从山沟到山头,再从山头到山沟,我一户一户入户走访,走遍了全村的每个角落,了解了阿吼村的村情民意,村民们也都认识并熟悉了我这个“王书记”。

  贫困户吉觉阿牛木,丈夫三年前去世,一个人拉扯着3个未成年的孩子艰难度日,大儿子因拿不出生活费而面临失学。得知她的情况后,我急忙赶到家里,她和孩子们正围坐在火塘边默默地流泪。怎么办?不能让孩子因拿不出生活费而失学啊。我从兜里拿出准备好的2000元钱,放在她手里,“先让孩子去上学,有什么困难,这不还有我吗?我们一起来解决”。颤巍巍的手接过钱,眼睛里燃起的希望和感激的目光,深深地刺痛了我。

  我将阿牛木一家列为重点帮扶对象,安排她在产业基地务工,给她争取公益性岗位,现在,阿牛木的日子一天天的好了起来,每次她看到我,都会感激的说“卡沙沙、卡沙沙”,她的小女儿,更是会开心的叫我“舅舅”,一声“舅舅”,叫的我的心里,暖呼呼地。

  慢慢的,村民们把我当成了亲人。去年3月份,贫困户曲木产哈莫生了一场病,卧床不起,我从外地考察回来,赶到她的身边,老人家干枯的双手紧紧地拉着我,不停地抹泪。她说,“我这年纪啊,死了也没啥,可是死前看不到你,我闭不上眼啊,你就是我最亲的人啊”,那一刻,我也泪流满面,久久地说不出话来。能够被村民们当成亲人,是我三年来最大的安慰。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脱贫致富的关键。在各级领导和部门的支持下,我们总结提炼出了“科学+绿色+可持续”的扶贫理念,“支部共建、文明共创、产业共进”的扶贫举措,“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帮扶机制的“334”扶贫模式。

  思路有了,如何推进落实,这是一个异常艰辛的过程。贫困群众思想固化、观念落后,要让他们跟着干很难。为发展经济附加值高的产业,我们成立了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决定流转土地种植“川贝母”“百合”等中药材,却遭到了部分村民的反对和不理解,“阿吼村祖祖辈辈都是种洋芋的,咋个种得起中药材哦?”

  为解决土地流转难题,我带着村“两委”干部一趟一趟、挨家挨户的宣传讲解。当我第七次来到村民曲木阿各莫家时,这个强势的女人终于被感动了,答应了流转自家的土地。见她都松口了,其他村民也纷纷答应流转土地。

  长效机制的产业支撑有了,我们根据阿吼村高寒无污染的优良生态环境,决定发展“短平快”的养殖业。为保证质量,在炎热的8月,我走进猪场挑选猪苗,顶着臭味和闷热,一只一只耐心挑选。当猪场老板得知我是村上的第一书记时,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说“阿吼村的第一书记硬是要得”。

  通过开展劳动竞赛、举办阿吼村农特产品交易会、动员非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共享脱贫攻坚成果等一系列举措,合作社实现第一次分红,2019年元宵节,中央电视台“决胜贫困”栏目对分红大会进行了直播。

  2017年,阿吼村实现整村脱贫,贫困户人均年收入由2016年的1500元增长到2018年的7180元。阿吼村荣获四川省“文化扶贫示范村”,“334”帮扶模式入选全国精准扶贫典型案例。阿吼村的扶贫工作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和海内外媒体的高度肯定。

  这就是我和阿吼村的故事,扶贫的路上不停步,我会继续带领村民们奔跑在致富奔康的大道上,过上更幸福的好日子。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