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国网成都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工区智能运检班正式成立,成为川内首个输电运检智能运检班组。在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国网成都供电公司相关专业大力支持下,该班组的成立将进一步推进输电智能运检建设,以加快成都电网输电专业智能化进程。 厚积薄发,夯实智能转型基础 过去,输电线路巡检都以人工为主导,手段单一、效率低、安全风险高、缺陷发现率低,已逐渐无法适应当代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电网精益化运检发展形势。且人员不足,与巡检工作量不断增加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但随着近年来无人机、通道可视化等技术的日渐成熟,输电线路智能运检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智能运检班组可谓“应运而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开展好智能运检工作,必须能够驾驭好无人机,训练出优秀的“飞手”。2015年以来,成都公司陆续组织输电运检工区人员进行专业无人机培训,通过严苛的考试,获取从业“执照”。截至目前,该工区现有合格驾驶员共计24人,其中智能运检班成员已完成全员取证,为班组的成立夯实了人员基础。根据成都公司智能运检三年工作计划,输电运检工区后续将继续加大无人机人员取证力度,到2020年底实现一线班组40岁以下员工取证率100%,切实推动传统运检队伍向复合型运检队伍转变。 另外,为加快推进智能运检班组建设工作,2019年上半年,成都公司先后多次组织输电运检工区智能运检班成员前往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进行学习交流,获取智能运检管理、无人机巡检作业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技术落地,展开多项智能运检试点工作 在智能运检班组成立前夕,工区致力于智能运检技术落地应用,多次组织相关技术的现场试验,确保智能运检班成立后能快速、高效地投入输电线路运检工作。 为实现无人机全自动化巡检,最大程度的提高输电线路无人机巡检效率,智能运检班成员深入学习输电线路三维建模、无人机航线规划等先进技术,并应用无人机激光三维建模技术,在一天之内完成了220千伏丹连一、二线全线10.7公里,共计34基杆塔的三维建模和航线规划工作。在此基础上,智能运检班在220千伏丹连一、二线28至32号(同塔架设)区段,进一步开展了基于无人机三维激光建模航线规划的输电线路自动化巡检作业,实现了杆塔精细化巡检以及基于激光雷达的通道树障实时分析,真正做到了无人机“一键起航、自主巡检、自动返航”,巡检全程无需人员操作,这也是该项技术在四川电网的首次应用。 为最大程度的发挥无人机巡检迅速灵活、操作简单、图像清晰、安全可靠的特点,让无人机在输电线路运检工作中得到更广泛、更深入地应用。智能运检班采用无人机巡检的方式完成了220千伏都侯一、二线迁改线路G1-G9以及M1号塔的精益化验收工作。这也是成都公司首次实现无人机输电线路验收。 除了无人机,输电运检工区还在输电线路上部署了“千里眼”。以前,通道可视化已经被应用到外力破坏、“三跨”等输电线路重要防控点位,现在,则已全面实现监控范围的全线覆盖。220千伏丹连一、二线等4条线路全线可视化的实现,线路巡视人员就随时可以通过电脑对全线设备进行实时远程巡检,360度全方位拍照或摄像,及时为输电线路“把脉问诊”。 扬帆起航,亟待开启智能运检新篇章 在历经半年的紧张筹备后,智能运检班组于7月1日正式成立。工区结合所辖输电线路的实际运维情况,并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打破原有运检班组人员结构,在智能运检班创新性地采用“6+2+1”人员结构模式,即班组下设班组长1名,调控组1个和作业组3个,负责运维线路23条,总长364.76公里。 目前,智能运检班组试点采用“无人机+可视化+人工”的立体巡检模式,构建以无人机巡检为主,人工协同巡检体系、物联网及多源感知体系、大数据智能分析决策体系及智能管控平台相融合的“三体系一平台”。以此为基础,输电运检工区还将通过智能运检班组试点,不断积累智能运检工作经验,最终形成“一线一案多策略”的差异化巡检模式,推动工区运检模式智能化转型。 据悉,接下来智能运检班组将正式投入运转。2019年全年目标实现杆塔精益化巡检2500基,RTK航线规划1000基,三维激光建模1000公里,激光通道测距100公里。同时,将结合输电线路智能运检试点工作开展情况,总结经验,完善体系,最终形成一套适用于工区自身的、高效的、完整的智能运检模式,并在工区范围内逐步推广。最终,在2021年实现全部班组智能运检化,完成架空输电线路巡检方式转型,开创输电运检新局面。(刘建 韩翔宇 刘远帆) 信息来源:国网成都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