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蟒洞坝记忆

发布日期: 2019-06-25

 

  贵民乡蟒洞坝村,位于巴中市南江县东北部边缘的高山深处,与红岩乡、赶场镇、汇滩乡接壤,属于南江最边远的自然村之一。居住在该村3社的村民袁国宏、罗蓉华一家,是这个社最远的一户人家。

  他们家刚加层的彩钢棚屋顶盖在去年竣工的砖房上,在太阳下闪闪发亮。从山下堆满石料、正准备硬化、长满野草的泥土公路上就能看见一角。

  砖房后面堡坎上的几间茅草屋,与前面的砖房形成鲜明对比。茅草屋檐下斑驳的墙上,挂着牛响铃、空油灯,落满磨面时散落的玉米面粉末儿,除了那台立在拐角处显眼位置、用塑料布盖起来的打米磨面机器,让人感受到一点现代气息外,望着茅草屋顶上高高的青草,脑子里不免会想起一年前那些刀耕火种的日子……

  “我们1993年左右才开始拉电。从对面那座圆山包那边山下的赶场镇金镙村三社变压器牵线过来,算是最近的路程。当时,每个人大概投资1700块钱左右,我们家里两老人、两孩子共6个人,卖牛卖猪挖药材山货,主要收入都是用来牵电和照电了。”看完前后院,热情好客的女主人罗蓉华拿出凳子让我们坐,还端来自家种的向日葵给我们吃,一边诉说着她家的用电过往,眼眶红润。

  笔者迅速在心里算了一笔账:六个人投资就是一万元左右,笔者那时每月工资在120元左右,如果不算增涨因素,需要7年时间挣够这笔钱。

title

  袁国宏看到妻子有些激动,默契地接过话茬。他说,全村三个社近50户人,他所在的这个社只有十二三户人。以往去街上买灯油、买盐全靠一双脚,往返一趟要两天。自筹资金拉好电后,照的是“包包电”“坨坨电”。除自己电表上应该付的电费之外,全社户下表之合与总表数据的下差部分,由各用户平均分摊。由于是裸线,线径小,距离远,加上树林多,损耗大,分摊下来每度电至少在3块钱以上,有时达到五块。

  “那时候,我家每两个月交一次电费,一次一百块钱。一年算下来,再怎么节约都要600多块钱”。

  “我们这里用电,曲折得很呐。你们没来之前,村上组织过几次改线路,费尽了心思”。

  “看我们这些电线、电杆嘛,不像个啥子,都是自家随便砍个树把线线支起的,危险得很。遇刮风下雨下雪,经常没电照,很不方便,买的打米机就是个摆设”。

  夫妻俩你来我往,生怕落下没介绍到的细节。

  “去年,贵民小水电供区交给国家电网管理后,从赶场镇云光村架了高压线过来,给我们社安了一台新变压器,离家一里多路,还安了智能电表。冬月初七充的300元电费,今天看还有187块,半年才用了120块左右,节约多了。今年你们又来改下户的线了。立的电杆都是新的水泥杆,又高又结实,下雨下雪就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站在罗蓉华家院坝里,莽莽群山尽收眼底。不远处,一字儿排开的新电杆,从山下到山上,依次耸立在缓坡上。三三两两身着橘黄衣服的电力工人,或在电杆上组装横担,或在地上埋拉线石,或展放导线,忙碌的身影在青山绿树间,格外好看。偶尔几声号子,引得农家的狗汪汪叫,立即传来了主人严厉的喝斥声……

  笔者再次来到茅草屋前,将墙上的空油灯取下来,拿到院子里翻看起来。

title

  这盏“退役”空油灯,已经成为罗蓉华家用电的见证;它,也是国家电网人服务老百姓的见证;它,更是国家发展的见证。

  “现在,国家政策对农民好。我的两个娃儿大学毕业都在成都工作了,买了车,买了房,逢年过节都要回来看我们。要不了几天,电也改好了,日子就更好过了。感谢电力公司的同志,为了我们用好电,这么热的天都不休息,跑这么远的路,好辛苦哟;架线、安表还不要钱,太感谢了!太感谢了!”

  罗蓉华夫妻俩送了我们一程又一程,直到转过山坳看不见……(魏建英)

  信息来源:国网巴中供电公司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