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工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静下心,抛开抱怨、迷茫、专心做好这一件事,那里面有你青春的价值。”文艺男丁谦这么评价自己入职10年的感受。 丁谦,男,33岁。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技师。2008年进入国网仪陇县供电公司工作。十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入职十年,丁谦历经公司变电站、检试修理所、运检部等多岗锻炼后,从一名青涩的大学生成长为公司技能、管理中层力量。现任南充恒通仪陇分公司安全监察部主任、公司对口帮扶村大风乡同盟村第一书记。连续几年被评为公司安全生产先进个人;2018年度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19年一季度被评为南充供电公司“南电尖兵”。 入职,立梦放心中 丁谦喜欢穿格子衬衫,带黑边眼镜,文艺男标签。2008年,跟大多数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一样,丁谦怀揣梦想和憧憬成为了一名电力员工,开启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入职之初,他就在心中立下梦想:一定要用所学知识大展拳脚,为电力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入职第一天,丁谦牢牢记住了变电站跟班师傅对他说的这句话。上班不久,丁谦就深感大学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有着很大的距离,他决定一步一个脚印,在实践中从头学起,虚心向师傅们取经学习。工作中他把现场当作阵地,把问题当作教材,把客户诉求当作创新的源泉,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涵养本领,力求改变。只用了短短6年时间,他便从技术小白成长为一名工程师,并顺利取得技师资格。工作以来,他时刻保持着危机感和使命感,丝毫不敢放松自己,不断在业务上精进,在思想觉悟上提高,主动向党组织靠拢,经过公司党组织严格审查和考验,2016年,他由一名优秀的共青团员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实干,筑梦在行动 “丁谦聪明好学,是吃技术这碗饭的!”公司检试修理所所长杨昌林常常这样夸奖他。由于勤思肯钻,很快丁谦就能独当一面了。在检试修理所工作期间,正是仪陇新县城建设高峰时期,检试所承担了全县的配网电缆头制作和校试工作,当时由丁谦独立制作的城区上百个电缆头,至今仍安全运行;通过在变电运行和变电检修岗位的锻炼积累,扎实的技能功能让公司领导慧眼识才,2011年他被调入公司设计室负责输变电和配电工程设计,成为设计师的丁谦开始用一个又一个向上的点在自己的人生坐标上画出了一条充满张力的曲线。在此期间,由他主持参加的35千伏立山变电站无功补偿设计、仪陇县人民医院等供配电设计项目近百个,正是本着干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精神,他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再一次得到公司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在几年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思考、书籍和工作实践让这名文艺男不断走向成熟,他逐步成长为公司一名青年技术骨干。2013年至2017期间,由他编制的春季检修计划、其中老旧输电线路耐张线夹全部更换为美国泰科安普线夹,此举彻底解决了公司输电线路因引流线断线导致输电线路停电事故发生,输电线路跳闸率每年降低30%,大大提高了公司春检质量;他还编制了公司营配数据清理方案,完成了从自己亲自钻研和手把手对16个供电所技术人员的教学,圆满完成了公司中低压数据清理,数据贯通率达99.5%,名列市公司前茅。成绩不胜枚举,带着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的初心,丁谦的工作岗位一步步迈向新台阶。 驻村,当好第一书记 “2018年12月23日上午,天气寒冷。我在同盟村五社走访,来到贫困户王碧英家中,只见王碧英家中门窗紧闭,屋子角落里一盆炭火即将燃烧殆尽。我大声喊王大姐开门,却无人应答。我直觉里感到不妙,赶紧拨打五社社长电话紧急找来王碧英正在学校上课的孙子打开门锁进屋查看,发现王碧英躺在床上已经处于深度昏迷状态。来不及说什么,我抱起王碧英就往车上跑,驱车赶到医院时,医生说幸好我们为王大姐争取了最近救助时间。两天后,王碧英苏醒过来,我带着驻村工作组的同事去医院看望她,王碧英大姐红着眼睛对我说‘谢谢你,丁书记,是你为我捡回了一条命!’我嘱咐王大姐好好养病,然后快步走出了医院,我不敢回头,因为我不想让这名贫困户大姐看见我的眼泪。”这是在丁谦的笔记本里看到的一则扶贫日记。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2018年,丁谦被公司派驻公司定点帮扶村大风乡同盟村担任第一书记,进村入驻后,丁谦养成了用记事本记事的习惯,“记得要给蔡老头儿买酒、帮郑大洪夫妇办社保卡……”,他用记事本时刻提醒着自己要为村民办理事情,同时记录一个又一个令人感动的扶贫故事。 在驻村扶贫期间,为了精准识别贫困对象,他按照“群众评议、张榜公示、走访复核”的要求,对同盟村贫困对象进行了重新摸底,对贫困户实行精准动态管理、使稳定脱贫的户、村及时退出,应该扶助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帮助贫困户认真分析致贫原因,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对每家每户“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等粗放式的贫困原因进行精细化梳理,有针对性地对各类群体予以扶持,使扶贫措施与建档立卡结果相衔接,确保扶“真贫”。为解决同盟村群众科技水平和观念落后等实际问题,他积极引导同盟村群众发展高效农业种植,扭转同盟村群众落后的传统农业观念,并与四川三溪农业签下了高粱种植包种包收协议,帮助同盟村实现快速致富。 “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管灵魂”。丁谦深知,要实现脱贫村致富,必须基层党建和产业发展两手抓,帮助基层支部成为“排头兵”。丁谦主动寻求公司党委和大风乡党委的支持,制定完善了同盟村“两委”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制度,严格了组织生活制度,与每一名党员谈心交心,形成了让支部强起来的对策办法,同盟村支部凝聚力显著上升。 如今的同盟村路灯亮了,群众的心也敞亮了,村美了,人美了,好日子有盼头了……看到同盟村的变化,丁谦如同同盟村的村民一样看到了希望,心里升腾起千丝万缕的情愫。 “担任第一书记这一年来,我承认我的成长是巨大的,这些艰苦的岁月,渐渐洗去我身上的浮躁,眼中的霓虹,耳边的喧嚣,它让我开始懂得生命的意义,和抛却冗杂的内心追求。”丁谦继续在日记中写道。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这应该是第一书记丁谦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张邦瑛) 信息来源:国网南充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