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秦巴山腹地的通江县,自古以来便是全国绿茶的主产区。近年来,通江发挥地域优势,以茶叶产业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产业之一,县内茶叶种植面积连年增加。 每年四月清明前后,是春茶采制高峰,也是通江茶乡最忙碌的季节。这几天,一群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穿梭在茶园、茶场,为茶乡生产奔波。他们就是国网巴中供电公司红星志愿服务队通江分队的志愿者。 茶山来了“红马甲” 清晨的龙虎山,云雾缭绕,一株株茶树上抽出了鲜嫩的叶芽,绿油油的茶叶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山间层层青绿的茶园里,忙碌地穿梭一群“红马甲”。与茶厂工人们一起端着筲箕,背着茶篓,采摘青茶。小心翼翼的挑选,把一树树的茶树“抽”得整整齐齐。满山的“红马甲”,分散在绿油油的茶园里,点缀着茶山绘出一副春茶采摘的美丽和谐画面。 “茶叶采摘是个细活儿,每到春茶采摘时节,我们都需要大量的人员,有时甚至到邻近的乡镇去搬‘救兵’。这不,永安供电所的同志们前几天来茶场检查用电线路和厂里的制茶机器设备时,得知我们缺人采茶,便带着红星志愿服务队的成员,到茶场来帮我们摘茶。”4月11日,通江龙虎山茶场场长马江华说,清明前后,红星志愿服务队成员已3次上山为茶场服务。 永安供电所所长苟礼林介绍,永安供电片区是通江县茶叶主产区,得知清明前后春茶采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后,通江公司组织红星志愿服务队队员,对全县各个茶场用电线路开展特巡,并帮助茶场采摘茶叶。截至4月15日,国网巴中市通江供电公司组织红星志愿服务队员100人次参与全县茶场线路特巡和茶叶采摘。 通江县烟溪乡党委书记胡孝学说:“现在是春茶抢摘的关键期,茶场、茶农需要大量劳动力,电力公司组织的红星志愿服务队来帮助采茶,帮助缓解了茶场茶农的燃眉之急,这也是对我们烟溪乡农村经济建设的支持。” “红星”催生“急时雨” “喂,供电所苟所长吗?我们茶场突然停电了。对,正在制茶!麻烦尽快安排个人来处理一下。”4月9日凌晨3时,苟礼林接到火天岗茶场负责人杨宇的电话,在简单询问了现场的情况后,立即叫上正在值班的运维组长张平赶往火天岗茶场。 呼呼的大风夹着雨点不停地砸向抢险车,苟礼林一边开车一边思索客户描述的故障原因。在茶厂配电房,两人仔细检查盘柜里设施发现,有根熔管被雷击烧毁。故障迅速被排除,茶厂各种制茶设备又欢快的响起来了。 看着重新转动起来的机器,杨宇特感动。他说,电力“红马甲”的保障就像“急时雨”,如果停电时间过长,头一天新采摘的茶叶就会浪费,损失很大。 离开时,鱼肚白的天空已渐渐在薄雾缭绕的山峦中慢慢扩张开来,苟礼林一边发动车一边还不忘叮嘱杨宇这段时间是茶叶加工旺季,一定要合理安排用电,如果要大批量生产量,就提前给供电所打电话联系,避免因用电负荷过大或天气等原因,造成线路跳闸等故障,以免影响茶叶加工生产。 4月,正是“清明茶”上市大好时机,茶业加工厂也会抢抓时机采茶制茶,抢占春茶市场“鲜”机,这时,对电能的要求也非常高。在各个茶叶基地,通江供电公司组织辖区供电所员工和红星志愿服务队员,24小时值守,为茶叶生产企业提供电力应急抢修服务。 煤改电的“宣传员” “老曲,今年茶叶长势不错啊!茶叶产量如何呢?” “今年还可以,自从用电炒茶后,火候可控制,炒出的茶叶颜色好,还带一股清香味,客户也更喜欢。” 这是3月28日,苟礼林在开展线路特巡与罗村茶业副总经理曲友发的一段对话。 通江罗村茶业副总经理曲友发介绍,过去,县内的茶叶加工厂都是采用手工制茶,铁锅柴火式的传统制茶方式对工艺要求极高,不好控制火候,伐木烧煤对周边的环境也造成影响,效益低、成本高。 近年来,国网巴中市通江供电公司积极开展“电能替代”宣传,推广茶叶加工厂柴改电、煤改电。刚开始,茶场和茶农都不接受。曲友发也是当初最不愿接受的茶场管理者之一,他说:“我们这么多年都是用柴用煤制茶,习惯了,为啥要改成用电呢?还要花一大笔投资。” 该公司营销部工作人员耐心地帮曲友发算起了经济账:每年制茶,组织工人上山砍柴或租车去外地拉煤,光人工费、运费就要花5-6万,产量也只有几十吨,如果改用全电控制设备,这些费用就可以省下来,产量也可提高。 去年,罗村茶业在完成分厂收购后,曲友发又购买了炒茶机、杀青机、烘干机等电能制茶设备。并向供电所提出了煤改电的申请,根据客户需求,公司为该厂架设了生产专线和变压器。在罗村茶业的带动下,通江翰林茶业、龙虎山茶厂等相继实行煤改电,投资更换了原来的烧煤制茶设备。 “现在用电炒茶,既安全、卫生、又节能环保,茶叶质量也有了保证,还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真是一举多得。”通江翰林茶业陈勇贤说。 在茶乡的茶农们最繁忙的季节,电力“红马甲”也活跃在全县各地茶叶加工企业和茶场,他们变身成为“采茶工”“急时雨”“宣传员”,把实实在在的服务“送上门”,受到茶乡茶农和茶场企业负责人的广泛赞誉。(王力) 信息来源:国网巴中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