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共和供电所启程,先乘坐近一个小时的当地小面包车到达小码头,再乘船至二滩码头,两个小时后再下船乘坐开往城区的车……共和所位于攀枝花市盐边县,上述路线,则是共和所员工们回家的路程图,回家是不停转换交通工具的近七个小时的漫长旅途。在山一站水一程的距离里,藏着对父母的惦念,对孩子的关切还有对爱情的期盼。 常言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千里万里之外的人寄托了一份厚厚的思念之情,我们的故事从一份相隔千里的爱情开始…… 划着小船逐爱,披着星光坚守 作为共和供电所16名男性员工中的一员,李家先是两年前从攀枝花学院毕业便考入国网盐边县供电公司,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电网员工。进入单位后,李家先被分配到共和供电所,而他的爱人远在内江,于是回家成了一场艰辛的长途跋涉。 “学长,我成功了,祝贺我成为一名光荣的白衣天使吧。” “祝贺你……以后就定在内江了吗?” “我会坚守我们的爱情,相信我!” 李家先和妻子相识于高中,七年的爱情长跑,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最终把感情书写进婚姻。隔着遥远的距离,供电所门前的花开了又落,重山后面皆故乡,惦念身处异地的妻子已经成了李家先的一份功课。从乡里到小码头,从小码头到二滩码头……从攀枝花火车站到成都火车站,再坐上从成都开往内江的长途客车……李家先的爱与内疚塞满了这回家之路的一站站一程程。每次回到单位,面对万家灯火通明,年轻的他又义无反顾投入到工作当中。 “晚上常做的事情还是工作,虽然不是一线抢修队员,但要做好分析工作。”和供电所的其他同事一样,李家先“品尝”着在炎夏酷暑、严寒深冬中守护的艰辛。 这不是牺牲,是选择 在共和供电所,像李家先这样结了婚回家难的情况非常常见。由于共和地理位置偏远,十天半个月回一趟家与亲人团聚已成为常态。员工们坚守在共和乡方圆60.4平方公里的辖地,承担着近2万人的供电任务。 “最糟糕就是雨季断路,不能在夜晚作业,但我们会给群众讲清楚情况,天一亮立即出发抢修。”今年刚满五十岁的裴昌军已经做了近二十年的“电力侠”,因为是当地人,这里的每一条山路,每一根线路都深深扎根在他内心,他对去红宝乡谜塘村的一次抢修印象很深。 “车开了两个小时就再也前进不了,前方路断了,大家都背着大包的工具走了一个多小时山路才到达目的地。”裴昌军回忆道,当被问到花了几个小时抢修好线路时,裴师傅语重心长地只说了一句话:哪怕工作到凌晨十二点,也必须修好了再离开。 “最无奈的就是雨季的夜晚,路断了,停电了。”这就是对于这帮“电力侠”最糟糕的处境,因为本应该上路的汉子们,却不能立即选择。夜间能见范围低,山路湿滑道窄,停电用户分散……夜间作业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无法立即选择的事情,只能熬到天亮急速启程。 “和老百姓打交道,透明认真最重要,只要用心及时解决每一户用电难题,老百姓就信任我们。”共和供电所陈所长如是说。 走进这帮爷儿们的宿舍里,因为凌乱稍显诧异,而后又不觉对他们默默的选择心生赞叹。清障、抢修、催电费、用电检查、大小事物,大家都无往不至。最让人感动的是他们说,这不是牺牲,是选择。 “当我们可以选择,一定是全力以赴的!”这是他们的心声。(尹迪) 信息来源: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