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电”亮希望 “电”燃梦想

发布日期: 2019-02-01

 

 

title

  (一)

  腊月十八的夜色,是接近靛青的蓝。

  苏尊仲急匆匆从浙江杭州赶回四川内江。今年要回家过年,下了火车,他风尘仆仆,满面春光。一刻没耽误,马不停蹄回到乡下,就为赶紧看看家里的新建房。

  墙面雪白,天青瓦亮,老苏高兴地围着房子转了几圈。院坝平整妥帖,门窗崭新透亮,新买的家具就在路上。可他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缺什么呢?缺盏灯。

  年三十的夜,一大家子人齐齐整整,在暖黄的灯光下围着一桌子饭菜谈笑风生。得有灯,这亲热劲儿才能氤氲升腾。

  于是,他第二天一早便赶到国网隆昌金鹅供电所。没想到的是柜台前已是排起了长队,村上的人习惯一早来赶场,都顺道办些业务。

  “喂,到了吗?那你等会儿,我就来。”新买的家具到村上了,数量挺多,快递员催他赶紧当面验货。

  “喂,放心吧,我一会儿就回来。”装修队也开始催着他回去验工。

title

  看着乌压压的一屋子人,老苏急了,要不改天再来?可明天孩子们跟着回来,这通电安灯的事情也缓不得。

  “绿色通道”几个字就在这时向他招了招手。到窗口一询问,“服务返乡农民工绿色通道”已经开通。只用了15分钟,用电档案建立好了,用电手续办理妥了,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老苏走出营业厅,作为返乡农民工,他第一次觉得有些自豪。

  从物流站拉上家具回到家,一群“红马甲”已经在院子里等着了。他们说自己是“三为”志愿者服务队。搭梯、拉线、装表、接电,他们在院子里忙,老苏在屋子里忙。

  忙起来的人就忘了时间,“啪”,头顶的灯突然亮了。老苏出门一看,“红马甲”已经走远了。

  数好孩子的红包,看着明亮的新房,老苏觉得回家真好。

  (二)

  谢国先有些不懂,最近村里的年轻人怎么老爱说一句“扎心了”。这个词儿太刺耳,她不喜欢。毕竟真正的扎心,她经历过三次。

  第一次是丈夫的去世,她快倒下却还撑着;第二次是大儿子的意外,她还撑着却是垮了,第三次是小儿子的失踪,她不撑着也不挣扎。希望一次次跑掉,像抓不住的泥鳅。

  她已年过六十,无需锦衣玉食,也没什么奢求欲望,只想有人说说话。

  2018年3月12日,家里来了人。吴安贵是隆昌金鹅供电所员工,光复村是他负责的辖区。他和其他几个“红马甲”来检查用电安全情况。却不曾想,这一来,成了谢国先期盼已久的客人。

  他们聊了很久,像是等待了一个寒冬的枝桠,在阳春三月,终于吐露。

title

  谢国先患有糖尿病,“红马甲”就来得更勤一些。“南瓜没问题,香蕉碰不得”“有什么事给我打电话”“什么时候搬,我们来帮忙?”

  终于,秋天的时候,在光复村政府的帮扶下,新房落成,谢国先搬了家。

  “红马甲”又来了,还是熟悉的面孔,还是熟悉的脚步。他们免费为谢家安好了电表,扫干净院坝。

  转眼间,他们认识也快一年了,离春节不到十天,谢国先坐在院子里,突然发现心里竟然又有了些牵挂。

  就在落红的晚霞里,就在期待的目光里,“红马甲”带着米面豆油,棉衣手套快步走来。山影水廓中的晃动,村子的傍晚有了流动的风景。

  谢国先点燃了柴火,炉壁红彤彤的。屋子里人烟滚滚,热气蒸腾,过一会儿还将香气四溢。

  她挺直了腰,新年,新生活,新希望。

  (三)

  “光照村”这个名字听来心里特别敞亮,郭北喜欢这里,这是他的家乡。

  做了几年生意,他一心念着老家,就回来办起了了公司,成了个小老板。智贤农业说是公司,其实是一个特色果园,草莓、葡萄、火龙果,蓝莓、柑橘、大香蕉……

  大棚温控,度假休闲,特色旅游,生态观光。郭北很高兴,他想让光照村的“光”红了葡萄,黄了香蕉,真的富饶。

  但是,企业初创,他却遇到些难题:200多亩地,这边需要灌溉,那边需要温控,照明美化一个都不能少。可动力电力却难以面面兼顾,这让他为难。

title

  很快,一群“红马甲”在村上活跃起来。田间地头,爬杆牵线。盛夏的午后,晴空万里,阳光耀目,连最勤劳的庄稼汉也不愿出门。于是,方圆几里就只有这些“红马甲”。

  农网改造解了郭北的燃眉之急,灌溉温控动力十足,农业观光电力四射。因此,再看到“红马甲”们,郭北格外亲切。

  新年将至,“红马甲”来到果园里为智贤公司检查线路隐患。郭北一问,这才知道这片红有个响亮的名字——国网内江供电公司“三为”志愿者服务队。

  棚里的草莓透着成熟的红,清香、甜蜜。

  喷灌滴灌,花灯彩灯,果园里迎来了一拨拨客人,夜空中奔涌着一抹抹光彩。

  光照村的土地里,最美是那片新年红。(侯文星麟 罗国强)

  信息来源:国网内江供电公司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