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风采】王小兵:电亮彝乡扶贫路 索玛花开彝人家

发布日期: 2019-01-16

 

 

  位于凉山深处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光明镇阿吼村,平均海拔3000米,村内土地贫瘠,交通闭塞,全村946人中贫困人口就有309人,2015年,阿吼村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仅有1500元。2016年,阿吼村成为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定点帮扶村,王小兵受组织选派,前往阿吼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在持续两年的精准帮扶中,王小兵始终坚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扎根彝区,带领阿吼村村民谱写了一曲“战天斗地阿吼人,乱石滩上建新村”的奋斗赞歌。 

【十大劳模风采】王小兵:电亮彝乡扶贫路  索玛花开彝人家

深挖贫因精准施策补短板

  驻村帮扶工作以来,王小兵走村串户,仔细摸排阿吼村贫困人口家庭成员构成、住房安全情况、收入来源分布、自然灾害状况、农畜牧业发展、村容风貌建设等,全面掌握阿吼村脱贫致富面临的困境,为扶贫工作的精准展开取得了第一手详尽的资料。

  “在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下,阿吼村迎来了难得的发展好时机,在小兵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有信心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阿吼村支部书记阿来五来说。

  结合贫困户实际,王小兵提出了“科学+绿色+可持续”的帮扶理念,坚持“扶志与扶智、扶值”相结合的扶贫举措,采取“四看”“五优先”“六进”“七不进”以及“二个全覆盖”入户调查措施,精准识别贫困户属性和致贫原因,制定了“支部共建、文明共创、产业共进”的精准扶贫思路,为阿吼村按时脱贫摘帽奠定坚实基础。

  针对村内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王小兵与阿来五来从规范党组织生活入手,定期组织开展“党建月会、两学一做”专题党课教育,规范支部“三会一课”,及时组织学习中央、省委政府,凉山州委、州政府精准扶贫最新文件,有效提升了村党支部活力和凝聚力,转变了原有的村支部管理模式,激发了阿吼村党员队伍向上争先的积极性和村民致富奔康内在动力,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2018年5月26日,在阿吼村村委会广场,国网四川电力(凉山)共产党员服务队党支部和阿吼村党支部党员面对党徽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坚定脱贫攻坚信念。为增强阿吼村党员对脱贫攻坚的融入感和参与感,在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的支持下,国网凉山供电公司5个党支部与阿吼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多次赴阿吼村开展帮扶共建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旗帜领航”作用。

  贫困户巴久克三兄弟父母早逝,都有轻微智障且都是单身,劳动能力差,薄地的产出仅够糊口。了解到情况后,王小兵积极与乡镇及民政部门联系,为其兄弟都办理了低保兜底,全家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76岁的老人曲木产哈莫是一位独居老人,王小兵了解情况后,经常前去看望,组织志愿者为老人捐款,给老人修房子,得知老人腰疼后,王小兵及时买了药,并送去了牛奶和棉被,在老人心中,早已把王小兵当做亲人。

  “再穷不能穷教育,孩子才是阿吼村的未来。我们不仅要经济扶贫,更要精神扶贫”。为帮助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王小兵以开展“四好家庭”创建为契机,组织开展了“光亮宝宝”评比和“电力知识微宣微讲”“文明习惯小课堂”“送知识影片书籍”“迎五四安全用电宣传”等活动,并在阿吼村组织开展了“厕所革命”活动,将村委会公厕、村民家用厕所全部由旱厕改为水厕。持续开展移风易俗治理活动,使阿吼村村风民俗、群众的精神风貌明显好转。

【十大劳模风采】王小兵:电亮彝乡扶贫路  索玛花开彝人家

 扶志为先凝聚人心促发展

  制约发展的瓶颈是村民思想观念保守,谋生技能不足。如何把扶贫举措落地,既扶贫、也扶智、更扶志,成为阿吼村扶贫最艰巨的任务。

  2018年5月16日,在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组织的土鸡养殖劳动竞赛上,贫困户吉觉阿牛木乐呵呵的从王小兵手上接过11只岩鹰鸡苗,这是她第三次参加竞赛活动。

  “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遇到了小兵书记,在他的帮扶下,我现在不仅能在家照顾好孩子,还能在产业园区务工挣钱。”吉觉阿牛木介绍,她丈夫三年前因病过世,家里失去了顶梁柱,她独自抚养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在生活面临多重困境的时候,王小兵不仅为她送来了猪仔、鸡苗,还资助了辍学在家的儿子,让他回归校园。

  “我们对达到奖励标准的养殖户奖励优质小黑猪一头,在鸡苗和小猪出栏时‘以购代捐’统一收购,通过短平快养殖项目的实施,有利于贫困户积累脱贫信心,激发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据王小兵介绍,帮扶三年来,累计在阿吼村组织开展了3期养殖劳动竞赛,累计发放鸡苗2353只,发放猪仔40头,马铃薯种薯24吨,仅此一项就为每户贫困户增收1000余元。

  在王小兵的帮助下,吉觉阿牛木的生活一天天开始好了起来,重拾了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信心,她的小女儿每次看到驻村书记王小兵,更是会高兴地说“舅舅来了”。一声“舅舅”,让驻村人员感到了温暖,感到了信任,也更感到了身上的责任。

  这只是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精准帮扶的一个缩影,针对阿吼村子女多、无技术、无文化的特点,国网凉山供电公司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确定了“公司领导定户、基层党组织包片、党员干部包人”的三级结对帮扶模式,打造“旗帜领航”坚强堡垒,让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精准扶贫的“一线指挥部”。

  为实现阿吼村持续增收,2016年,阿吼村成立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之初,村民们对合作社不信任,对脱贫也没有信心,特别是入社需要按贫困户200/户、非贫困户300/户交纳会费,全村仅有54户村民加入,吉巴公果就是其中的观望者,自幼生长在阿吼村的吉巴公果并未对合作社抱有太大希望。

  随着阿吼村产业规模的增大,为规范合作社管理运营工作,吸纳更多的村民加入合作社,王小兵带领社员制定了《阿吼村两委议事规则》《阿吼村种养殖农业合作社章程》《财务管理制度》等,创新性的引入理事会和监事会等执行和监管机构,并在阿吼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中规定“成员之间不得有亲属、特定关系”,从机制上避免裙带关系影响合作社健康发展。在理事会中引入“三重一大”决策机制,让合作社的重大决策在民主管理基础上进行,避免独断专行,保证合作社健康发展。

  三年来,在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的指导下,驻村第一书记王小兵积极带领各成员发展生产,创收增收,合作社逐步发展壮大,村民们纷纷主动加入,看到发展前景的吉巴公果也主动找到了王小兵,于2018年初加入了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覆盖了全村常住户146户中的136户,覆盖率达93%。

  做实产业脱贫奔康谱新篇

  帮助阿吼村长远可持续发展,实现村民稳定持续增收是王小兵帮扶的最大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王小兵邀请农学专家对阿吼村土质、水质、气候等进行分析,精准规划长效扶贫产业项目,在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的支持下,国网凉山供电公司因地制宜在阿吼村开展百合、川贝母、天冬、羌活、青刺果、雪桃等种植项目,打造了国家电网阿吼扶贫产业园和阿吼产村相融脱贫生态示范产业园,形成了多元产业发展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长效产业发展模式。

  “现在村里条件好了,就近务工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再加上有电力公司的帮助,我感觉在家乡发展前景更好。”听说家乡产业项目发展得如火如荼,在广东打工的年轻人俄施木加回到村里,并在产业园区修羊圈、养羊,带动十余户贫困户发展养殖业。2018年,具有管理经验的俄施木加当选为阿吼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在他的影响下,阿吼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发展。

  新嫁入阿吼村的翁古阿呷和吉巴公果则通过到国家电网阿吼扶贫产业园区务工增加收入,一天下来,她们每人可以挣得100元的务工工资。据统计,通过到产业园区务工,累计实现增收43万元,实现贫困户户均增收近6000元。

  “现在,村民每年可从产业园区获得土地流转、产业基地务工、合作社分红三份收入。”王小兵介绍。

  2018年火把节期间,王小兵筹划了阿吼村首届“农特产品交易大会”,组织同事、朋友到阿吼村采购农产品,并邀请成都、西昌等地客商赴阿吼村考察贝母、百合等产品,签订了购销意向书,确保了阿吼村特色中药材的销路,为下一步扩大种植、提升产量筑实基础。

  在三年的持续帮扶中,阿吼村扶贫工作已初见成效,阿吼村279亩闲置搁荒土地通过流转变为产业用地,产业园区现有产业百合70亩、贝母15亩、雪桃8万株、青刺果3万株,园区产业已形成了“甜百合”“青刺果油”“喜德阉鸡”“高山土蜂蜜”等特色农特产品,实现销售收入42.6万元。

  随着产业园区的发展,阿吼村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通村的水泥路,红瓦白墙的新居,蓬勃发展的种养殖业,昔日偏僻、闭塞的阿吼村旧貌换新颜。2018年,阿吼村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7180元,73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以前,本村姑娘十七八岁就要外嫁他乡,小伙子二十五六岁仍娶不到媳妇。但现在不一样了,在政府和国家电网的帮扶下,阿吼村经济持续好转,从2016年到2018年三年时间里,阿吼村就有18对新人成婚,其中有8户为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着20年党龄的原村党支部书记阿尔说尔激动地说,他认为在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下,阿吼村三年的变化已经超过过去二十年的变化。

  未来,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将坚持“科学+绿色+可持续发展”思路,持续加大扶志造血帮扶力度,走出可复制、可持续的阿吼扶贫模式,随着百合、贝母的逐步成熟上市,将会为阿吼村贫困户带来更多的收入,力争到2020年阿吼村贫困户人均收入突破一万元,实现阿吼村村民幸福奔康,建成美丽和谐新农村。(付平)

信息来源:国网凉山供电公司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