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绵阳:服务升级 护航乡村幸福生活

发布日期: 2018-12-24

 

 

  香菇养殖用电成本比用人工低得多,就拿打扎装袋来说,人工打扎一人一天最多能打1000袋,用机器一人一天能打5000袋。我打算再买几台钻孔机,把经营范围扩大些!”绵阳供区最北端的江油市雁门镇,敬元乡松潘村五组村民冯先兵正在自家的香菇养殖基地忙活。一袋袋白色菌土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圆头圆脑的香菇从袋子里探出头来,煞是喜人。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以来,我国电力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充足的电力供应走进农村,托起千万户农民的“幸福梦”。

title

  农网改造致富有保障

  改革开放前,因物质、资金匮乏,电压严重不足,设备简陋、老化,“为了用上电想尽了办法,砍棵大树就是电杆,胶鞋做绝缘子,拿个水瓢倒扣过来就是电表箱......这些简单粗暴的方法一度成为流行。遇到打雷下雨,一片的村民都莫想用电。致富是梦想,都只能‘靠天吃饭’!”这是很多“老农电”共同的回忆。

  如今,在乡村地区,根根崭新银线纵横交错,座座杆塔取代了活树电杆,标准化配变设施让水瓢当表箱的历史彻底翻篇。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早已“飞入百姓家”。特色农业、乡村民俗旅游等新型产业发展如日中天,成为村民们打开致富路的“金钥匙”。

  国网绵阳供电公司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精心组织、认真谋划,实施农网改造,突出精准覆盖,下足真功夫,电“靓”幸福美丽新农村。2016年,国网绵阳供电公司在国家电网公司和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的安排部署下,打响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两年攻坚战”。截止到2017年底,完成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620.54公里,配变1404台,配电容量160.9兆伏安,低压线路3242.47公里。实施井井通电工程,有效解决供电区域内298眼机井用电难问题,满足4.0394万亩农田的灌溉需求。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工程共计完成371个中心村改造。

  在此情境下,区域内农网网架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解决了原部份线路“卡脖子”的问题,供电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满足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用电需求,有效促进绵阳市农村经济发展。

  一专多能服务不打烊

  40多年前,绵阳地区一些用上电的乡村往往一个乡设置一名电管员,没有专门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忙碌时三头六臂都管不过来。有条件的乡村则由电管员培训村民,帮助村民完成一些简单的照明设备维修、线路检查等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绵阳地区成立了第一个电管站;90年代,绵阳范围内电管站全部建好,有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尽管如此,电管站服务内容相对单一,只包括收费和一些简单的检修工作,里面有不少‘兼职人员’,农忙时管农活,闲暇时当电工。人手不够、基础薄弱......种种难题一次次摆在眼前。

  2000年,电管站逐渐升级为供电所,专职人员开始取代兼职电工。有理论知识的学习,加上根据当地特征日益积累的工作经验,农村用电质量和安全水平得到大幅提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电网建设不断完善,供电所一次次“升级”……

  今年8月20日晚,国网绵阳市安州供电公司花荄供电所接到客户白女士的抢修工单:“掌上电力”充值远程下发失败,反插卡借用10元钱功能也已经使用,冰箱里待售的冷冻食物根本捱不到第二天营业厅上班,白女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抢修人员让白女士去供电所,用POS机为她补写卡,前后整个补写卡过程仅仅用10分钟,为客户减少损失。

  这得益于“全能型”供电所建设。2017年1月16日,国网绵阳供电公司启动“全能型”供电所建设工作,全面梳理供电所管理职责界面,编制完成“1+9”专业工作方案,建立县公司班子成员分所包干责任机制,指导供电所严格履行设备资料移交手续,实现业务划转无缝衔接,保障“全能型”供电所建设工作有效落地。建立周报制度,定期召开协调会,逐一审核县公司整合方案,对建设进度和具体问题闭环管控,确保顺利推进。在全面确保农村电网安全可靠供电和优质服务基础上,按照客户数量、定员数量和供电服务半径等因素统筹“全能型”供电所整合设置。设立员工“加油站”,开展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确保“人人过关”,持证上岗,全面提升农电员工的服务支撑能力。同时,为提升服务质效,在9个省级及以上园区成立电网办,9个市级及以下园区成立服务站,实现“门对门”服务,全力做好增量市场服务工作,同年5月18日,国网绵阳供电公司全面完成乡镇“全能型”供电所建设工作,将原71个供电所整合为41个,机构精简率42.3%,整合后减少供电所办公场所30处。同时,缩短客户需求与供电服务之间的距离,摒弃生产只管作业,营销只管收费的“两条腿”分开走模式,供电所员工的综合素质亦得到有效提升。

title

图为80年代末,电力员工上门维修设备

  模式升级管理更智能

  “以前根本没有统一的报修平台,更没有网格化的抢修服务,都是根据报修类型,再联系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农村地区电话未普及的年代更是恼火,靠吼、找公用电话或者直接去村电工家里找人……真是要耽误不少时间。”今年72岁的原绵阳电业局农电局常务副局长郭德生感慨颇多。

  “我们通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不定时查询,发现整整一宿,这户用电量是‘零’。结合我们了解的这家人平常用电情况,发现有问题!”国网梓潼县供电公司文昌供电所“电管家”刘多林远程“侦查”到南桥村三社客户黄松家的电表出现故障。

  两段来自不同年代电力员工的表述,简单的字里行间展示了服务模式的不断发展。2016年3月7日,国网绵阳供电公司正式启动“电管家”服务模式,科学划分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对应匹配定制式、管家式服务,充分运用多种渠道,用真心、贴心的服务搭建起客户与企业的沟通桥梁,努力让服务水平更加优质,开启智能电网、智慧管理新模式。

  同时,“互联网+”模式在农村的广泛运用,让电力服务更上一层楼。建立“电管家”微信群,停电信息、安全宣传、客户端问题诉求解决等事项均通过微信群发布。挖掘和运用好用电采集、SG186和配抢APP等系统功能,聚焦供电服务新前端,不断提升“互联网+营销服务”水平,减少中专时间,精准服务“三农”用电。

  “工业园区顿辉煌,马达轰鸣生产忙,五十万亩水旱地,春播秋收稳高产,农业产值年翻番。我等老电人,夙愿终实现,当可载歌舞,笑对子孙传……”在盐亭工作43年的老电力人李良对电网发展由衷地感叹道。(余京懋)

  信息来源:国网绵阳供电公司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