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青迅,男,1986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国网成都供电公司检修分公司变电检修工区电气试验四班班长。所在班组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全国工人先锋号”“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示范点”等荣誉。 立足当下,放眼世界,成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专业领军人物和创新达人,构建可持续创新生态机制,这是青年创客董青迅的梦想。 董青迅今年32岁,戴一副黑边框眼镜,眼神明亮柔和,暗藏睿智与自信,为人低调诚恳,性格内敛谦和。 为实现这个梦想,他正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地向前迈进。工作6年间,他发明创造通用信号智能变送器、智能变电站同步性测试仪等6项成果,获授权国家专利12项,获省公司及以上科技奖励10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篇,编写智能变电站改造典型方案并在变电站生产一线推广应用,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上千万元,有效提升了电网智能运维效率和安全水平。先后荣获“国家电网公司青年创新创意大赛金奖”“四川省电力公司优秀技能人才”“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安全工作先进个人”“国网成都供电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播种梦想 射手座的董青迅,思想常常飞向遥远的过去和美好的未来。 成长经历中,有一件事深深刺痛了他的心。高二那年,他亲眼目睹父母所在的某国企因技术落后而被外资企业所吞并,一夜之间,几乎所有的至亲全部失业下岗、陷入举步维艰的凄凉境地。 “这家拥有2000余名员工,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90年代,曾让无数父辈们引以为傲的中国西南地区最大水泥厂,为什么会在21世纪初突然从世界上销声匿迹?这家仅200余人的外资企业凭什么击败了我们的国企?!人家仅用一个窑的生产效率及产量就相当于咱们七个窑的生产效率及产量,拼的是什么?”心痛之余,他开始陷入深深地沉思。不断反思之后,他开始深刻意识到,人家拼的就是技术创新!看似“巨无霸”的国企,一旦技术跟不上,设备不更新,就会彻底失去活力,最终被时代的车轮碾压于脚下。 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技术革新才是最关键的要素。只有善于思考,不断学习,持续创新,不断进步,才有可能消除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他在心里暗下决心,要为中华企业的再度兴盛而奋力读书。 “见人之所共见,思人之所未思”,从此成为董青迅的青春座右铭。他总是力图从现象中去发掘事物的本质,尝试以多种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件事,也为他在日后的学习与工作,埋下了“创新”的种子。 2008年,还在本科四年级的他,就申请了国家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无线蓝牙USB,并获得一项国家专利。 2009年,他凭优异的成绩保送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并做了大量有关智能电网的课题研究。 如鱼得水 2012年,寒窗苦读19年的董青迅进入国网成都供电公司检修工区担任电气试验工,由此踏上了工作岗位。 在成都电网的生产第一线,董青迅和所在团队主要负责成都地区200多座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内的电测、热工、电能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在各种油污设备中“摸爬滚打”,他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一干就是六年多。负责省公司范围内首个智能变电站改造工程期间,他参与编写的《关于220千伏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及相关智能设备改造典型方案》在全川推广使用,取得了突出成效。 从试验工到技术员,到班长,六年中他换了三个岗位,但一刻都不曾忘记自己的梦想——建立一个更智能、更可靠的全球能源互联网,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电力保障! “为什么不把眼光看得更远一点,为什么不把问题想得更深一点?为什么不去找更有效的方法?”日常工作中,董青迅好学多思,不满足于简单地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经常琢磨“如何提升效率?如何安全地实现目标?”工作中他始终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生产力水平,不断优化电网的运营模式。 2015年1月,在传统变送器维护效率低下、班组承载力严重超标的情况下,董青迅自主设计了智能变送器,将原本需要2人连续工作2小时的变送器改造工作压缩至1人工作15分钟,极大提升了班组承载力和工作效率,目前该成果已在成都电网90多座变电站的二次系统中得到应用,每年为成都公司创造经济效益上百万元。同年8月,国家电网公司工会主席刘广迎到电气试验四班实地调研时,对班组的创新工作给予高度肯定。 在创新的道路上,董青迅不断迎来机会,2015年10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电网公司启动第一届青年创新创意大赛。董青迅携创意项目“基于储能及智能控制的大功率电流源”,代表四川公司赴京参赛。期间,他撰写了60页的论述材料,并进行了严密的现场论证,在成果发布会上赢得国网公司专家组的一致认可,从5000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为四川公司斩获了唯一一个金奖。目前,该成果已经成功转化为产品,在智能变电站运维工作得到良好应用。 持续创新 “我深感幸运,能进入一个创新文化浓厚的企业。公司有樊晓峰、李红柳创新工作室的引领,班组有前任班长蒋兆荣、刘翔宇、刘彦琴等创新达人作榜样。从刚进入班组,我就参与到了科技项目‘温控仪小机器人’的研发。这个项目最终成功地实现了设备检定效率提升64倍,让班组员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引发全球同行业专家的高度关注。” 董青迅说,这样的班组文化,非常契合自己的专业方向与自身需要“持续创新”的个人特质。2018年3月,董青迅率团队共同研制智能过负荷继电器,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自动修改动作定值,实现人工替代,降低运维时长2000个小时。六年来,他平均每年出一项成果,获得12项国家专利,其中4项发明专利,为公司创造直接经济效益上千万元。 创新将董青迅带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不想就此中断,开始思考如何把创新作为一项长期稳定的工作来开展。经过思索和总结,董青迅意识到,必须把创新形成一种制度才能实现可持续。由此,他提出“5432”创新管理体系,从创意挖掘到项目实施,从成果转化到正向激励,打造一条创新流水线。随后,他带领班组成员,沿着创新体系的思路,接连研制出SMV报文转发装置、绕组温控仪智能匹配器、智能变电站同步性测试仪等成果,填补了国内外项目调试技术的空白。 目前,董青迅构建的可持续创新生态机制体系,已经被国家电网公司工会采纳和推广,未来将会在国家电网公司内部构建起可持续的创新生态。 推动个人到团队的持续创新生态,以保持企业创新的活力,有效激发青年创新的积极性,能动性与主动性,董青迅实现了生命高度的又一次飞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问鼎”创新“之路,对董青迅并非一帆风顺。设计智能送变器期间,他自学了Solid works硬件建模技术;攻关“智能变电站同步性测试仪”期间,他每天加班至夜深人静,索性在办公室睡了一周;开展“电能质量预测评估工作”期间,他利用周末和晚上休息时间,数次回到学校实验室,请教导师......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董青迅说,能把自己的见解和想法真正用于工作中,切实为企业和客户做出贡献,是对自身价值的最大肯定,同时非常感恩企业搭建了这样一个创新的平台,让青年员工能从容不迫地走在圆梦的路上。 如今,他发现自己的干劲越来越足…… 相关链接: “5432”可持续创新生态机制体系:所谓“5432”,即依托QC活动、科技项目、技术比武、五小成果、合理化建议“5”项载体,通过科技进步奖、QC成果、科技论文、专利“4”项途径,找出劳动效率低下问题、影响职业健康问题、电网新设备技术问题“3”个来源,制定创新与绩效考核挂钩、与评优选先挂钩“2”项激励制度。 信息来源:国网成都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