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27岁的藏族青年何杨波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用自己打工几年攒下的“第一桶金”,将家从山顶搬到山下靠近乡场的河坝里。 家住阿坝藏区羌族自治州黑水县知木林乡的何杨波一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海拔2800米的热窝村山顶。住在山顶的种种不好到了何杨波这一代才有了更鲜明的对比: 山上只能种土豆、胡豆,一年下来收入不过七八千元。山下河坝里的人家种核桃、花椒、蔬菜,省事很多,收入却是他们的好几倍;在山上,下一次山开车半小时,到冬季山路结冰后只能徒步下山,单边得走三小时,如果不是“家里有人害病”之类的要紧事,基本不下山;最重要的是,学校在山下,女儿已经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了…… 但是,房子才刚立起来,何杨波就发现“现实要糟心很多”。仅有的五六万块钱已经见底,花钱的地方还有很多,包括接电的钱也没有着落。没有电,木工拒绝进场,因为一大摊子机器没电用不了,门窗无法安,吊顶做不上,地板装不了。新居成了“烂尾楼”。 两年来,“烂尾楼”里的无电生活,还不如山上时。而最初畅想的美好生活,仍然迟迟无法展开,直到—— 电网干部驻进贫困村 看一看,惊呆了 这栋土金色的二层小楼里,唯一的家用电器是一套太阳能电灯。就这,还是何杨波两年前在青海一带挖虫草,从草地(这是当地人对川甘青交界处的阿坝州阿坝县的特称)买回来的。这临时性的玩意对草地上逐水草而居的放牧者最实用,他们要驮着帐篷赶着牦牛去追逐季节,也很难用上大网稳定的电。 太阳能板和蓄电池连接出三支灯泡。“如果三支电灯泡都打开,就撑不到一个晚上。”何杨波指着昏黄的灯泡跟陈平说,家里一般只开一个灯,这样充一天电可以用一个晚上。 陈平是来自国家电网公司的驻村扶贫干部,担任国网松潘县供电公司办公室主任。今年7月,他受国网阿坝供电公司指派,参加阿坝州委组织部组织的驻村工作队。陈平所在的工作队对口帮扶的贫困村便是黑水热窝村。 知木林乡人大主席王文对口联系热窝村,听说“上头”派给他的驻村工作组成员中有来自国网的干部,高兴得几乎跳起来。“每次去村里,老百姓跟我提出没电用,作为基层干部我就觉得很愧疚,很对不起他们。”王文说。 陈平刚报到,王文就带着他和工作队另外两名成员——来自黑水县公安局的王青和核工业416医院的朱梦先下村“看看”。这一看,却把陈平给看“呆了”。 何杨波家的房子已经“完工”两年,门窗还用塑料布遮风雨。煮饭和取暖都用屋中间的铁炉,火塘的木材是每年七八月份当地林业站集中组织村民从山上砍伐回来的,“省点用,倒是能用一年。”太阳能电池是不可以给手机充电的,所以,在家时何杨波会经常走上十分钟去乡上开小卖部的亲戚家给手机充电,顺道在亲戚家洗个澡。 从何杨波家出来,王文和陈平三人又在村里摸排了一圈。初步统计,跟何杨波家情况类似——因自主搬迁而用不上电的,有20来户。走访中,陈平心里的疑惑越来越重,忍不住问—— 他们为什么用不上电? “据我了解,国家电网公司已经通过‘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等项目,在2015年底,全面消除了所有国网供区内的无电户了啊!” 的确!在知木林,也已经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无电户了。像何杨波家,他们山上原有的房子多年前就已通电,而新居的情况却颇为特殊……王文说。 原来,从2011年起,热窝村相对富裕一些的村民为了生活方便,就开始陆续自行到山下河坝里建房。最初几年,由于赶上了“无电建设”等惠民项目,新居建好不久就通了电。近两年来,地方政府又落实“脱贫攻坚”工程,通过“异地搬迁”“藏区新居”等专项政策,帮助村里的贫困户迁到山下。然而,何杨波家既错过了早期的惠民政策,又属于村里“相对富裕”、无法享受扶贫补贴的一泼,所以落成个“没人疼的孩子”。 “村里的干部也帮忙到当地供电所和县供电公司了解过,按政策,村民的自主搬迁确实需要自己承担接电等费用。”王文解释,但是,这些早期相对的“有钱人”往往还没等房子建完,攒的钱就所剩无几,还得靠出去务工才能陆续完善“后续工程”。 截至驻村工作队来到热窝村,全村145户农户,有57户搬迁到了山下。其中,37户已通过扶贫补贴或自行承担费用,解决了用电问题。 “剩下的20户怎么办?”陈平将热窝的情况报给州电力公司。9月初,州电力公司党委副书记郑文强带着农电等职能部门的人员来到热窝村,在陈平陪同下,郑文强到农户家里挨着走了一遭。离开前,郑文强说:群众生活不能没有电,再大的困难,也要设法解决—— 入冬前,一定要接通电! 2018年11月中旬,笔者来到知木林乡,这里已经下了今年的第一场雪,而热窝村20户自主搬迁居民无电用的难题,也已经在半个多月前彻底解决。 何杨波家正在新一轮的“大兴土木”。 这两天,他和妻子以及来“换工”的邻居正在屋外搭一间浴室。空心砖已经把六平米的浴室砌出了大致的模样,等待浇砼贴砖。电热水器,以及电饭煲、电火炉、洗衣机和电视机,都已经买回来了。“家里正在搞装修,怕磕着,都搁在邻居家还没有拆封。” 而往天被视若宝贝的太阳能板,现在和建渣废料一道,堆在墙脚;那串太阳能电灯,妻子在屋里找了很久才找到,何杨波接过来说:“这东西现在什么用都没有了。”在电接通的当天,家里就安装上了电灯。 看着王文和陈平几人来了,何杨波赶忙收拾出靠近火炉的凳子。王文介绍说,“能给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基层干部下村走访也不怵了。” 最近,陈平正在继续向公司汇报、争取政策支持,让热窝村尽快通上动力电。“这里是进卡龙沟景区的必经之路。像他们家,以后完全可以加工土特产、接待游客,发展旅游经济。”陈平看着何杨波的房子说道。 这栋小楼的门窗都已安上,更大的变化还是装修一新的“地米”(音)——这是每个藏族家庭最重要的场所:屋中间放火炉,围着火炉可跳舞,靠墙的两面亦座亦榻,方便会客、娱乐、团聚。现在这个大房间已经铺上了崭新的松木,刚刷完的清漆散发着浓烈的气味,描绘的图画是蓝天、白云,还有格桑花。 地米最里的一面是电视墙。液晶电视还没有安上,位置已经已经用木条隔出来了。看着硕大的面框,陈平嘀咕:“你这电视多大啊?”何杨波一口准确的报出数字:“58英寸。” 王文接过话:到时候旅游的客人来了,就聚在这个房间里,喝酒、唱歌、跳舞……。 何杨波坐在那个即将装上液晶电视的面框前,出神地盯着前方,未来生活的画卷,正在他的眼睛里徐徐展开。(黄世涛) 信息来源:国网阿坝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