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世界首条±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带电,接下来将逐步升压运行。 据悉,±1100千伏吉泉线是“疆电外送”的第2条特高压输电工程。其中,由国网四川电力送变电建设有限公司承建的甘2标段途径瓜州、玉门两县市,线路全长141千米,铁塔277基,与已投运的±800千伏天中线、祁韶线并排行径,涉及兰新高铁、连霍高速公路、750千伏、330千伏线路等多次高安全风险跨越施工,施工难度极大,管控极具挑战性。 建设过程中,四川送变电有限公司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以创“国优精品工程”的目标,按照“样板引路、示范先行”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行精益化、标准化现场管理,全面保障工程建设安全、高效推进,在全线各标段中起着“样板引领”作用。 精益化保障现场安全 四川送变电有限公司超前谋划,科学组织,充分投入各项施工资源,确保现场安全、质量、技术管控措施落实到位。依托二维码云盘项目管理技术,建立综合数据平台,集成现场人员、机械、设备、材料、环境等信息数据,对工程现场实施精准管控;同时,提前研判,做好各方协调对接,保障工程建设安全、有序推进。 针对河西走廊大风区组塔、兰新铁路、连霍高速公路跨越以及临近带电的天中、祁韶线架线等高风险作业点,该公司严格执行方案专家评审、作业施工单基策划等制度程序,强化日常现场巡查,加强人员、机具、材料的安全强制性管控措施,对重要风险点安排专人蹲点监护,确保施工过程安全可控。与此同时,结合事故通报,深入现场开展隐患排查、反违章、防倒塔等专项行动,切实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以措施落实、制度落实、责任落实“三大利刃”,筑牢施工现场安全防线。 机械化全面提升质效 工程开工以来,该公司组织多批技术专家赴现场查勘,全面分析地形地貌、运输条件、作业环境等因素,因地制宜确定施工方案,从基础开挖、铁塔组立、到架线施工采用全过程机械化施工。 基于戈壁滩施工特点,该公司抽调30余名特高压施工技术骨干组成攻坚团队,专研适应戈壁的基础、组塔、放线“全过程机械化施工”方法,成功实现多吨位吊车配合500吨级流动式起重机组立110米高塔。大吨位吊车整段起吊的最大吊达到10-12吨,是传统内悬浮抱杆施工最大起重量的6倍,同时成功解决传统施工方法进位困难、高空作业量大、易受大风扰动等缺点,大幅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安全风险。 不仅如此,吊车流水作业组立单基铁塔平均耗时5-7天,相比传统方式工期缩短近一半,铁塔组立分部工程工期缩短了近40天。“我们仅用110天,在酷热的高原戈壁中完成了3.3万吨铁塔的组立施工,创造了特高压组塔效率方面的新突破。”项目总工蓝宏用数据说话。 人性化战胜严酷戈壁 “3月刚来时,现场还被皑皑大雪覆盖,气温在零下10度以下,风吹在脸上简直就像刀割一样,吹得人站都站不稳。尽管从头到脚全副武装,到现场呆不到10分钟,就被直接冻回板房里面烤火了。”“可你看现在,鸡蛋放在地上,5分钟就熟透了,这地表温度起码有80度。”2018年7月,一位被烈日晒得黢黑的施工人员笑着说起了不到半年内遭遇的“冰火两重天”。说罢,他卷起裤腿,指着自己像“蛇蜕皮”一样的小腿叮嘱新来的同事,“戈壁滩上的风沙和地下水都对皮肤具有腐蚀性,要注意防护。” 吉泉线甘2标段地处河西走廊,工程沿线气候、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冬季极寒、大风,夏季酷热、干旱,戈壁、沙漠等特殊地形内含强腐蚀盐渍土、湿陷性黄土,给现场施工带来不便,也给作业人员健康保障带来诸多隐患。面对极寒、酷热,该公司合理调整施工时间,根据当地气候天气和每日气温变化,抓住黄金时段加速推进施工。同时,项目部为每一位施工人员配备了冬季防寒服、防寒帽,夏季防暑降温、酷晒防护用品以及能有效隔离腐蚀性地下水的防护服,确保全体参建人员人身安全、身体健康。 创新示范建精品工程 该公司高度重视施工工艺,在施工过程中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努力提升施工技术水平,以过程控制为核心,突出过程创优和持续改进,不断摸索“技术创新”道路,在工程中先后应用“覆塑高分子防水模板基础浇筑”“智能点滴基础养护装置”“吊车组塔施工”“可拆卸式跨越架+绝缘悬索桥封网技术”等创新工艺,以前沿技术、精湛工艺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形成了指导性强、可操作性好的流水化作业及管理流程,在线路全线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受到了业主以及上级的一致好评。 工程链接:吉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总投资407亿元,是国家“西电东送”战略重点工程,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电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高的特高压输电工程。工程投运后,每年可向华东地区输送电量660亿千瓦时,减少煤炭运输3024万吨,减排烟尘2.4万吨、二氧化硫14.9万吨、氮氧化物15.7万吨,将有力促进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目标的实现。(牟硕) 信息来源:国网四川电力送变电建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