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变电:挑战怒江天险的英雄兄弟

发布日期: 2018-08-21

 

  西藏业拉山是横断山脉最大的天险。这里有一处著名景点——“怒江72拐”,险峻惊绝,被喻为川藏线上最危险的魔鬼路段。一边是碎石满布的陡坡,随时可能掉落的飞石,一边是直达怒江的悬崖,掉下去只能粉身碎骨。而这条路和屹立在远方“刀背梁”上的铁塔银线见证了国网四川电力送变电建设有限公司英雄兄弟们挑战怒江天险的一幕幕壮举。

  8月20日,业拉山上晴空万里,怒江上空格外通透。施工队长徐庆明和兄弟们正在山顶拆除曾服务怒江跨越的“国网川送自研标准化货运索道”,他们再次目睹了对岸“怒江72拐”的壮美。“为了留住它的美,改线绕行、修筑天梯、悬崖立塔、飞跨怒江……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们胜利了!”大伙的心情无比激动,欢呼声响彻云霄。

送变电:挑战怒江天险的英雄兄弟

  回想当初首次勘察线路的场景,项目经理兼项目党支部书记刘文锦感慨,藏中联网工程最为艰险的怒江跨越段真是闻名不如见面。为了不破坏“怒江72拐”,留住这 318 国道上最美的风景,藏中联网工程在海拔 4658 米的业拉山垭口改线。线路先沿着海拔 5100 米的业拉山顶前行,然后在 2000 米的水平距离内陡降1300米,跨越怒江天险后,又迅速爬升至海拔 4400米的山顶。怒江上空画出一个深“V 字”,成为了怒江跨越段的标志。

  开工数月后,怒江边的绝壁之上,新添了一条蛇形天梯沿绝壁蜿蜒而下。看一眼这天梯,或者壮胆走一回,偶遇狂风呼啸、巨石滚落,都会让人感到天旋地转抑或腿脚发软。而这就是英雄兄弟们的上下班路,后来被人取了一个挺诗意的名字——“怒江天梯”。

送变电:挑战怒江天险的英雄兄弟

  为什么会修建这样的天梯?飞檐走壁的那些日子让项目副经理祝悠然终身难忘。有一次他攀爬时,脚底的碎石突然滑落,整个人趴在陡坡上下滑了好几米,死命的用手抓住岩石,才没有掉到怒江里去,每一次上班路都是生死攀岩。最初的一段日子,兄弟们只好绑着绳索小心翼翼下山施工,要把绳索分成两截或三截,一截一截地用铁锚固定在石头中,人才能进入现场,再绑上安全绳索开始施工。

  “我们的兄弟决不能这样去上班,决不!”在一次又一次的讨论会上,项目经理刘文锦翻来覆去重复,向“华山栈道取经”的想法在头脑风暴中诞生。刘文锦决定在怒江边像华山栈道一样搭设钢梯行走,配套标准化索道运送物资。这样一来,既能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又能保证大家的安全。

  方案敲定,说干就干。党员服务队带领着30 多名兄弟花了 60 天,用掉了33354根钢管和266827个扣件,在近70度的陡峭山壁上搭设完成了这条长约2.8千米的9658级天梯。施工队长陈安奎和队员们也由当初4小时惊险攀爬变为如今的1.5小时安全行走,稳稳的将最险149 号铁塔立在峭壁悬崖上。而怒江对岸重达220吨的150号“巨无霸”铁塔也应用国网四川送变电最新研发的组塔“神器”轻型双平臂抱杆,22天安全高效完成组立,比常规组塔方式节省了15天工期。

送变电:挑战怒江天险的英雄兄弟

  跨越怒江一天天逼近,两侧张牵场的海拔落差达到了2100多米,连放线模拟软件也无法计算。但这也难不倒项目总工廖勇和他的技术团队,经过多种方案讨论,多次现场勘查,一种“非常规布场”搭配“倒放主牵绳”的新方法破解了这道技术难题,造就了载入历史的怒江跨越。

  滚滚怒江之上,廖勇和最后一批撤场的英雄兄弟坚守到底,盼望着500千伏超高压电能早日顺着银线跨过怒江,点亮西藏千家万户的璀璨灯火,汇聚成西藏新时代高速发展的新动能,朝着美丽幸福新征程全速进发。(彭少博 祝悠然)

送变电:挑战怒江天险的英雄兄弟

  信息来源:国网四川电力送变电有限公司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