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官洁,女,汉族,1973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国网德阳市绵东供电分公司调控分中心调控值长。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翻开历史,黄香九岁温席,李密陈情报祖母,花木兰替父从军,不断延续着中华文明五千年血脉相随的道义。作为一名普通的国家电网人,苟官洁用自己的行动,传承着这份道德的温情;用人间的至孝,诠释着这份人间的大爱。 认舅作父心手相连 苟官洁养父名叫苟顺杨,是苟官洁母亲同父异母的哥哥。养父的妻子在1978年因病去世,直至其母亲去世都未再婚,膝下并无儿女。养父的母亲怕他以后一个人孤独无依,去世前留下遗言,让苟官洁的母亲将苟官洁过继给他作为义女。那年,是1980年,苟顺杨54岁,苟官洁7岁。 苟官洁与养父的感情很好,养父在绵竹市水利局工作,常年在外都要下乡跑水库、搞测量。因家里只有苟官洁与养父两人为伴,寒暑假期间,为了不让她一个人感到孤单,养父就带着她一起在外工作。当时苟官洁还小,走不动了,养父就把她背着,还边走边背九九乘法表,绵竹的乡间地头留下两人的欢声笑语。涉及到女儿的事,养父总是很急切。有次女儿生病了,他赶忙骑自行车送医院,半路车链突然断了,两人从车上摔下来,女儿没哭,他倒是一边检查女儿有没有受伤,一边黑着脸抱怨自己,这下反而把女儿吓哭了。就这样,两个人相互陪伴,一起走过了苟官洁美好的童年。 命运多舛扛起希望 退休后的养父慢慢开始出现了老年痴呆的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养父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痴呆的症状也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后来生活根本不能自理,到“5.12”汶川大地震之前,他基本上是处于半瘫的状态。苟官洁母亲一直在身边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这一照顾就到了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5.12”大地震夺去了苟官洁母亲的生命,母亲的去世和养父的瘫痪给苟官洁的生活沉重的打击。苟官洁一面忍受着失去母亲的极大痛苦,一面强忍悲伤照顾痴呆的养父。她已经失去了母亲,不能再丢下瘫痪的养父。 地震后,苟官洁和丈夫带着养父住在一间不到20平米的板房里。养父这时候已是大小便失禁,不能走动,她和丈夫一起给养父擦洗身子、换衣服,从来不曾抱怨。有时,养父要解大便,却因为有习惯性的便秘解不下来,他们就用手去给养父掏大便。 你养我小我养你老 为了让养父能够把身体恢复到比较好的一个状态,他们每天都会搀扶着他出门散步,进行康复训练。从最开始的只能站,到可以走几步,到最后能够独立行走,就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一样,趔趔趄趄,蹒跚学步。一开始,养父不能够自己吃饭,因为手很抖、使不上劲,根本拿不稳勺子和筷子,两夫妻便一口一口地给他喂。养父吃饭很慢,一顿饭要吃很久,夫妻俩便把晾冷的饭热了一遍又一遍。两个人合计着让养父学着拿筷子、拿勺子,让他自己吃饭。虽然很慢,养父像孩子一样把饭粘到衣服上、脸上,洒到桌上、地上,他们不厌其烦地打扫,他们心里想:看着养父吃完饭,已经很欣慰了。 养父生病住院的时候,她不分昼夜地守在养父身边,给他喂饭、换尿不湿、擦洗身子。特别是2015年,养父因多发性脑梗从腊月二十六开始住进医院,一直到大年十五才出院。晚上,丈夫不放心她一个人守夜,夫妻俩就一起挤在一张大约六七十公分的简易床上,两个人都必须侧身睡,而且脚都要放在外面。睡在养父的床边,以便随时起来给养父盖被子、换尿不湿、给他戴氧气罩。因为害怕养父的皮肤得湿疹、长褥疮,夜里多次起床给他换尿不湿、给他翻身。那时的养父像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必须保证随时有一个人在他身边。夜里他只要一醒来就会把头抬起到处看,只要看到苟官洁在他身边,他就又开始闭上眼睛睡觉。他没有时间观念,想睡就睡,想闹就闹。白天睡多了晚上就要起来玩耍,他们怕他吵到病房的其他病人,不停的安抚他,让他不要说话、不要唱歌,以防吵到别人。那年大年夜,一家人都在医院中度过。 在她和丈夫的精心照顾下,养父的身体恢复得挺不错,大小便失禁也基本好了,虽然有时候还是会弄在身上,但苟官洁心里挺欣慰,也挺满足,自己虽然付出很多,但这一切都值得。 养父的头发长长了,她便给他剪头发,胡子长长了,她便给他剃胡子。她常笑着说,自己就是养父的私人理发师。不过做这些事也不容易。经常头发理了一半,或是胡子才刮了一半的时候,小孩子似的老人就开始闹脾气,不剪头发了,不刮胡子了,这时候得连哄带骗才能继续。不过最难的还是每次给养父洗澡,养父拿着喷头到处喷,把苟官洁弄得像个落汤鸡。但苟官洁从没抱怨,反而常在每天晚上给养父洗脚的时候,感慨着:洗一次又少一次!不知道还能给养父洗多少次。 就这样过着匆匆忙忙的日子,苟官洁再辛苦也从不抱怨,她常说:“每天下班回家看到养父就觉得心里挺踏实的,其实这也是一种幸福。”2017年12月,养父去世,那时,他已经93岁。在苟官洁的陪伴下,闭上了眼睛。苟官洁说:“我想,养父是没有遗憾的,我也没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