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5月24日,响亮的入党誓词飘荡在党旗下,凉山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党支部副书记牟杨带领支部党员与喜德县光明镇阿吼村党支部举行了结对共建签约仪式,仪式上,党员们重温了入党誓词,更加坚定脱贫攻坚信念。 在持续推进脱贫攻坚、深化“以典型带动脱贫”的精准扶贫道路上,国网四川电力(凉山)共产党员服务队的队员们始终没有停下他们的脚步。从成立共产党员服务队,到把驻村第一书记纳入共产党员服务队管理,成立共产党员服务队支部委员会,再到与喜德县光明镇阿吼村党支部确立结对共建帮扶关系,凉山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全力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用实践担起国企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阿吼村的“追光者”——牟杨 从供电所所长到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从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到全国三八红旗手,无论身份怎么变化,对于喜德县光明镇阿吼村的村民们来说,她就是为他们带去光明与优质电能的“光明使者”。 牟杨与阿吼村的缘分始于2008年,国家电网公司在凉山实施的“户户通电”工程以及“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让牟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走进了大山深处的千家万户。 那个时候的牟杨,每天和同事们一道,扛着30多斤的横担忙碌在施工现。虽然是一名女同志,牟杨坚持与队员们同进同出,饿了啃馒头,渴了喝泉水,累了睡帐篷,这样日复一日在大山深处抬杆、架线的日子,让她“女汉子”的形象在老百姓的心中深深扎根。 2016年10月,牟杨带领着凉山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的队员们再次回到阿吼村,这次的任务是在一个星期内为128户村民完成表后老旧线路升级改造工作。 时间紧,任务重。凭着牟杨多年奋斗在边远农村、彝乡山寨的工作经验,她深知这次任务的艰巨和不易。牟杨要求队员们勘察、设计、绘图必须提前完成,这样一来,“白天干活、晚上绘图”就成为了牟杨与队员们的工作常态。 十月的天,大山里显得更为阴凉,他们每天啃着冰冷的馒头和干涩的咸菜,一瓶冰凉的山泉伴着就是饭食。每天都忙碌到晚上10点过。 终于,在牟杨带领下,党员服务队在预定时间内圆满完成任务,让山区的广大群众用上了舒心电、放心电。 当然,牟杨与阿吼村的缘分还远远没有结束。现在,牟杨是凉山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的队长。如何围绕“阿吼村党支部党建、党员教育、文明共创、产业共进”等问题开展结对共建工作,成了牟杨心中的头等大事。 “既然做了,就要做到最好!”在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党支部与阿吼村党支部举行了结对共建签约仪式牟杨坚定地说道。在扶贫帮困的道路上,牟杨一直用她一丝不苟地工作态度与行事作风坚定地前行着。用实际行动架起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精准扶贫“带头人”——王小兵 “通过实地采访,我切实感受到中国的扶贫开发取得的巨大成绩。”这是来自蒙古国记者协会、民族邮报、蒙古公众电视台等21个新闻媒体机构的蒙古国记者团深入喜德县光明镇阿吼村采访扶贫开发工作时的由衷感慨。 阿吼村的精准扶贫工作能取得实效,阿吼村的驻村第一书记王小兵功不可没,他是阿吼村精准扶贫当之无愧的带头人。 2016年12月,王小兵受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委派担任喜德县光明镇阿吼村驻村第一书记。“把驻村当故乡,把村民当亲人”是王小兵的扶贫理念,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到任伊始,为熟悉环境,也为了尽快进入角色,王小兵二话不说就住进了村里。“情况熟,施策才能准,行动才有效。”王小兵说,住在村里才能与广大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切实体会掌握阿吼村的实际情况。 从担任阿吼村驻村第一书记起,王小兵就了解了阿吼村党建工作的薄弱。而贫困村之所以贫困,更重要的是班子、人的问题,发挥好支部与两委联系群众的“连心桥”作用,才是改变村庄贫困的治本之策。 对此王小兵狠抓村委班子队伍建设,开展标准化党支部建设,规范党支部日常工作,组织开展专题党课教育和廉洁教育,严把“教育关口”和“管理关口”,坚持“必学”和“实学”相结合,每月定期开展“党建月会”和“主题党日活动”,促进党员党性和素质提升,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深化“以典型带动脱贫”的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凉山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更是针对阿吼村扶贫工作实际,创新提出了“支部共建、产业共进、文明共创”的扶贫思路,多次深入阿吼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并逐步摸索出了“公司领导定户、基层党组织包片、党员干部包人”和“结对帮扶用真心、解困济难要贴心、脱贫奔康有耐心”的“三包”“三心”结对帮扶模式。 通过两年来的帮扶,阿吼村在2017年11月顺利通过凉山州的脱贫验收,并在2018年1月通过省级脱贫验收。阿吼村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1500元增长到2017年的5503元,超出国家脱贫标准2203元。第一书记王小兵荣获中国民生发展论坛“2017年精准扶贫带头人”称号,并在人民大会堂作经验交流。阿吼村脱贫道路硕果累累。 用真心“照亮”脱贫之路——张大海 2015年,盐源县电力公司与棉垭乡塘泥湾村确立结对帮扶关系,政治素质与文化素质都过硬的大学生张大海承担起了塘泥湾村脱贫攻坚的重任,成为塘泥湾村驻村第一书记。 2016年1月1日,张大海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棉桠乡塘泥湾村,从此张大海的心便放在了塘泥湾村这402户,1407人的身上。 为此,张大海错过了陪伴年幼的孩子成长的机会,错过了为妻子分忧解难的机会。“端午节回来”、“火把节回来”、“中秋节回来”、“国庆节回来”……这一个又一个,是张大海给妻子和儿子从未兑现过的承诺。 来到塘泥湾村,挡在村民脱贫致富道路上有两块大石,一块叫“极度缺水”,另一块叫“旱地遍布”。在深入了解各户情况以及全村土地、气候等条件后,张大海与村两委商议,咨询农技专家,制定了以发展花椒为主要经济林木的发展方向。2016年至2018年3年间,带领村民筹措各方面资金新发展花椒6000余亩,从此,塘泥湾空气里面有了花椒的清香。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他跑遍省、州、县各个单位,获取到非配套资金236.5万,在塘泥湾村修建“生命”窖资216口,有效缓解了该村生产生活用水难题。 在塘泥湾村33.5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无论是最远的山头,还是最偏僻的住户,都留下了张大海的足迹。他用他的青春以心相交、以诚相待换来与村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也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2017年塘泥湾村退出贫困村序列,并被盐源县委评为4个脱贫攻坚示范村之一。 物质脱贫做到了,张大海却不满足于此,“要想让村民真正的脱贫致富,就必须让他们转变落后传统的思想观念。”张大海深谙这一道理,所以只要一有时间,张大海便会走进村民家中,和他们交流思想观念。 “感谢张书记,你是优秀的好干部,是为老百信排忧解难的好干部”,村民李志明在发给张大海的短信中写到。 村民王巫各对检查组的领导说:“我们彝族,兄弟姐妹多,父母都没像张书记那样关心过我。” 在这里当驻村第一书记正应对了张大海初出校园的初心——“祖国哪里最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而对于塘泥湾村的402户1407人来说,他照亮了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脱贫之路。(张周薇 付平) 信息来源:国网凉山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