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水立方”新模式 助农致富奔小康

发布日期: 2018-07-30

 

 

  “通电了,太好了!”7月18日中午,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迤资社区火山村民小组的一块玉米地里,身着民族盛装的几位村民载歌载舞,欢呼庆祝着他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动力电通到了田间地头。

  用电,在时下这个时代早就是人们生活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一件寻常事。但2018年7月18日13时这个时间点,却足以成为火山村民小组经济发展的历史时刻,用村民们的话来说:“电通了,庄稼和果树再也不怕没水‘吃’了,致富奔小康更有信心了!”

攀枝花:“水立方”新模式 助农致富奔小康

  缺水导致农业生产低效运行

  攀枝花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为彝、汉族杂居的民族乡,小火山组紧邻金沙江,海拔2000多米,南距大龙潭乡政府所在地17公里,属于大龙潭向迤资村比较偏远的一个村庄。加上海拔较高,长期缺水情况严重。

  虽然金沙江就在小火山组山脚下流淌,直线距离不足3公里,但是这里的村民们,只能望江兴叹。

  这一点,45岁的村民熊会伍体验深刻,以前每家吃水,只能靠村里的两口“水井”,每家每天只有一挑,洗漱做饭饮用全包括了,每天早早地,熊会伍和各家的村民,从家里拿出水桶到“水井”边排队,等水井里集够一桶水,谁从“水井”边过,就帮忙把水舀进桶里,晚上,各家把自己的水桶担回家。有时候需要多用水,就要去金沙江拉水,往返至少3-4个小时,而且一路是陡峭的山路,村里穷,没有水箱,只能用大塑料桶或矿泉水瓶去装,一天最多跑3个来回,累死人也取不到多少水。

  有时候在取水途中,熊会伍常常看着头顶的蓝天和脚下蜿蜒的山路发呆,无数次梦中,他曾见到水流进了自家的农田,可是醒来,出门看到的永远是干涸的土地。

  小火山组的村民们离不开自己的家乡,面对缺水的难题,家家都修建了小水窖,久而久之,小火山村民间流传开一句话:“越是下雨,越要出门”,就为了让自家的小水窖多储水。但是小火山年降雨量小,家家的小水窖大多数时候都是干涸的。

  熊会伍清楚地记得,为了解决村民们的用水难题,攀枝花市、区、乡各级政府采取了多少措施,大力实施各种饮水灌溉工程,政府给村里修建了提灌站,从金沙江提水上来,但是由于落差太大,要建3级或4级提灌站才能把水抽上来,每天能提上来4方水,也算是解决了大伙们的生活用水。在提灌站把水提上来那天,熊会伍兴奋地睡不着觉,他相信,那一夜,很多村民都高兴得睡不着觉。

  随着外界经济的发展,长江经济带的腾飞,万里长江正舒卷生态文明新图画。而小火山的村民也需要发展,缺水,成为限制小火山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和村民们一样,熊会伍的眉头又皱了起来,农业生产要靠水,由于缺水,村里土地没法种植其他作物,长期只能种烤烟,烤烟只需要在刚种上后浇一点水,以后基本不用浇。而当下攀枝花大力发展的芒果,只能是祈求上天庇佑,也不敢多种种,只得买最差的品种,左不过亏不了那么多。

攀枝花:“水立方”新模式 助农致富奔小康

  通电给农业插上致富翅膀

  本以为会一直这样下去,但是熊会伍的眉头终于在2018年7月18日又舒展开了。这一天13时,动力电通到了小火山的田间地头,乡亲们以后再也不担心庄稼和果树没有水吃了,大家眼前陡然开阔,似乎都看到日子必将越来越蓬勃的前景。

  实施乡村振兴,离不开电力的支持。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以时间的长度、保障的宽度、责任的高度,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水立方”革命,破解了制约农业生产的“水源一公里”问题。十年砥砺,十年投入,十年责任,“水源一公里”也构建了“水立方”抗旱保电新模式,为城市青山、农业丰收展示出巨大的价值。

  针对小火山长期农业发展缺水问题,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经过精心组织,于前期对小火山组等地进行了现场勘察,决定从大龙潭乡坝塘梁子1号公变新建0.923公里400伏线路,总投资11万余元,将动力电建至大坝梁子蓄水池旁,以满足小火山组的农业生产抽水灌溉问题。通过“不惜代价、不讲条件、不计成本,水源在哪里,线路就架到哪里”的具体工作措施,成功把动力电通到火山村民小组的田间地头,让小火山380多亩农田的农业生产用电问题全部得到解决,

  “用电好处很多。”供电所所长陈长江搬起手指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根据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农业生产用电电价比商业用电低得多,只略高于居民照明用电;由于农业生产用电不采用阶梯电价,使用多少都是一个电价,综合电价甚至比照明用电更低;用电更是绿色、环保,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综合成本。

  这一天,村里像过年一样。晚上,熊会伍也例外地拿出了烧酒,酒烧灼着喉咙,火辣辣的,但是在他心中,这是未来火辣辣的热烈的生活的预兆。熊会伍相信,就像大龙潭乡迤资村党支部书记李云德说的:现在有水了,好好干,以后小火山必然也会发展成为长江经济带上的一颗明珠。(方昱)

  供稿来源: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