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义光,男,汉族,1941年7月出生,群众,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退休职工。 张云德,男,汉族,1946年5月出生,群众,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退休职工。 杨义光和张云德是年过七旬的退休职工,在“三线建设”工作中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这两位年过半百的老人更是在危难面前选择挺身而出,虽是古稀之年,却有铮铮铁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侠肝义胆,演绎了华夏儿女的义薄云天。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见义勇为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有司马光砸缸,鲁智深行走江湖拔刀助力弱势群体。这种美德一直在中华大地流传,生生不息。 1964年,三线建设拉开帷幕,“好人好马上三线”,一时间百万大军云集三线,靠山近水扎大营。不到20岁的杨义光和张云德,为了党和国家利益,他们也先后背井离乡来到攀枝花,支援“三线建设”。 那个时候的攀枝花物资匮乏、条件艰苦,张云德到攀枝花后,从基层送电工程队的架线工人做起,一砖一瓦、一步一个脚印地投入三线建设,也一砖一瓦地建筑自己的青春记忆。1974年攀枝花电业局响应毛主席的“五七道路”大办农场,张云德在青龙山农场任职队长。而杨义光一直在变压器班从事检修工作,他们都以努力地工作来支援三线建设,也共同亲历了“大战渡平线、抢建坪一变”那些峥嵘岁月,也保持了一个三线建设人的质朴和淡然,从骨子里养成了无私奉献精神。所以,当年过古稀的他们,一旦路见不平必然挺身而出。 古稀老人勇斗歹徒 2018年3月13日中午,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退休女职工雒某某在取钱时候,被一直在离银行不远处伺机作案的犯罪嫌疑人看见,于是,尾随其后跟踪雒某某。 当雒某某步行到居住地附近,由于时值正午,行人较少,犯罪嫌疑人借机抢过雒某某装有现金的布包,随后拔腿就跑。雒某某拼命大声呼喊:抓强盗,抓强盗! 这时,正巧路过的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退休职工张云德目睹这一情况后,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勇敢地和歹徒展开搏斗。歹徒见是一位上了年纪且赤手空拳的老人,就拿出了刀子威胁张云德不要多管闲事,并准备跑路。面对比自己更年轻力盛的歹徒,面对锃亮的匕首和歹徒的淫威,张云德没有退缩,他紧紧扭住歹徒,与穷凶极恶的歹徒展开了生与死的较量,在和歹徒的反复搏斗中,张云德被歹徒甩倒在地上,膝盖受伤。 与此同时,路过此地的杨义光也上前帮忙,和歹徒徒手搏斗,被歹徒手中的利刃划破手掌。在歹徒和两位老人争抢过程中,包中的三万元现金散落一地,歹徒不想继续和两位老人周旋,趁张云德、杨义光救护雒某某之际,抓起部分散落现金及布包逃逸。两位老人一边猛追,一边大声招呼过路的人:赶紧报警,抓抢劫犯,不要让他跑掉了。 歹徒慌乱之中跑入家属区,而两位老人和歹徒的对峙,为闻讯赶来的警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随后在众人齐心协力下,在一栋楼顶将藏匿的嫌疑人擒获。 两位老人受到皮肉之伤,受害人雒某某和财产均无大碍。 其后,雒某某向两位老人登门致谢,并送上答谢金,两位老人均婉拒了雒某某的好意。 三线精神永流传 事情发生后,有人问两位老人为何敢与歹徒搏斗,张云德朴实地回答:当时我并没有想什么,也根本没有时间想,一心只想抓住他。 杨义光老人回答:这只是平凡的小事,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尤其是央企的老员工,这样做是应该的,也有责任这样做。也许以后再遇到同类情况,自己仍然会义无反顾地与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 张云德、杨义光两位老人能在人民财产遭受损失时挺身而出,英勇顽强地同歹徒搏斗,表现出了崇高的见义勇为精神。但同时,他们的见义勇为行为不是偶然的,是长期累积的结果。他们年轻时候参加攀枝花三线建设,深受三线精神的感染。所以他们在古稀之年,在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才会临危不惧,用崇高的精神谱写一曲感人肺腑的英雄赞歌。 张云德和杨义光两位老人的壮举经报道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听了他们事迹后,人们纷纷表示,两位老人以一己之躯勇敢与犯罪分子进行较量,凭借一身正气捍卫了社会平安,正是平常之事必有其不平常之处,正义之心必有其正义之果,两位老人唤醒了社会对正能量的呼唤,以后要学习他们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学习他们乐于助人的优秀品德,从小事做起,做现在做起,做有责任心、有爱心、有担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