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壮大集体经济。两河村走上富裕路,离不开‘电保姆’的精心呵护。”4月19日,党的十九大代表、四川省蒲江县两河村党支部书记姚庆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供电服务赞不绝口。 两河村地处蒲江县西来镇临溪河畔,全村总人口2115人,靠着有机种植3800余亩柑橘、800余亩猕猴桃和200余亩草莓,线上线下销售实现增产又增收。两河村从远近闻名的穷村,发展为人均收入超3万元的“乡村振兴样板”,村民过上了幸福生活。 供电足果农不再靠天吃饭 “两河专业果品合作社经过三年的努力,拿到了欧盟的有机转换认证,有机柑橘、猕猴桃供不应求。”姚庆英拿出中欧联合认证的证书,介绍起果品的生产。 蒲江杂柑是多种本地柑橘的合称,以高糖份深受欢迎。杂柑的品质和产量依赖土壤、光照和降水。“以前使用化肥,几年后土壤就会结板,柑橘品质就会下降。”44岁的村民陈江种了24年蒲江杂柑,是村里的种植大户和技术能手。在他的示范下,村民全部换成了有机肥,保证了土壤不退化。 但光照和降水却无法把控。以前,村民形象地称全村都是“靠天吃饭”。有一年春旱,正值柑橘挂果期,陈江看着果园里掉了一地的果子,愁得吃不下饭。他发动全家从三公里外的临溪河用手推车运水到果园里。“亩产不到平时5000斤的一半。”陈江回想起来,还是十分痛心。他一直打算把果园从40亩扩大到100亩,高处缺水成为唯一障碍。 去年,国网蒲江县供电公司联合水务部门,在两河村建设了一个提灌站,解了陈江的燃眉之急。 提灌站建在临溪河畔,一台160千伏安的专变为两台大功率水泵提供动力,把河水用直径为25厘米的水管输送到两公里远的果园,再通过节流灌溉系统,均匀地喷洒到柑橘树根部。村里专人管理提灌站,用卡一刷,近千亩果园半天就能浇透,果农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的窘境。 看到提灌站建成的好处,陈江通过土地流转又承包了60亩坡地,在去年冬天全部种上了蒲江杂柑。“每亩年产5000斤,100亩全部挂果,一年最少都有30余万元收入。”陈江对未来很有信心。 像陈江这样的种植户,两河村还有很多。“乡村振兴首先要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姚庆英对中央的政策有着深刻的理解。 服务优有机水果远销四方 “有了品质和产量,我们要把销路攥在自己手里,才能保证两河村的发展。”姚庆英的眼光十分独到,她把村里的年轻人集中在一起,成立了电商销售中心,在微信、淘宝和京东销售两河村的有机水果。 去年上半年,两河专业果品合作社还投资1500万元,建成了果品集散中心,把刚采摘的柑橘放入冻库,在价格合适的时候错峰出售,获得更多收益。整个集散中心可以存储两千吨,错峰出售价格可以提高三成。多余的库容还可以租给别的村子存放,不仅带动周围村庄致富,也为两河村集体经济组织带来收入,仅去年集散中心就结余了150余万元。 在两河村,果品集散中心是最重要的用电负荷,也是国网蒲江县供电公司西来供电所所长李继成心里的重要用户。在集散中心建设时,他就参与其中,严格的验收保证了电力设施的质量。投运后,他更是隔三差五去监测设备运行情况。 “供电员工随叫随到,不论大事小事,都能及时处理,‘电保姆’当之无愧。”姚庆英讲述了好几个供电所服务西来村发展的小事,对供电所员工不停点赞。 下一步,两河村准备在线上销售上发力,引进专业的电商团队,推广订单式有机种植,把目前线上销售额600余万元,占比10%,提高到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 事实上,两河村不仅在种植产业上获得了电力支持,村民居住的“两河逸园”也获益匪浅。“两河逸园”是村民集资修建的集中居住点,一栋栋红瓦白墙的三层小楼掩映在果林间。修建之初,供电所就找到村委会,建议将线路全部下地。 “两河逸园”最终采用高标准修建,没有高低错落的电线杆,提高了供电可靠性,环境优美的村容村貌也让该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新农村样板。 信息来源:国网成都供电公司(谢勇 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