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正业和副业都是“说话”,可以轻言细语,也可以气吞山河。她工作日在供电营业厅与百民唠尽“柴米油盐事”,周末“打飞的”扎在四川博物院大侃“文博事”;她是女文青,她也是“鸡毛蒜皮”的调解高手。她叫李洪英,可以“很市井”,也可以看起来“很高冷”。 八年前,当李洪英成为“文博控”以后,便有些“不务正业”,从业余爱好起底,充电加料并迈过业内考试门槛,成为四川博物院的一名志愿者,频繁在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里穿梭,从此,义务讲解成为她生命的四分之三。而今,她已成为四川博物院志愿者委员会副主任,荣获“四川省优秀志愿者”称号,其功力不断攀升,可口惹悬河连侃八小时。 亲历八年省博物院讲解志愿者,她把自己历练成一道风景,把世界文明串成一条美丽的珠链。回到国家电网荣县公司工作团队,她每天送同事们一个人文“小彩蛋”,以文传道,将基层电力服务微笑招牌擦得更加闪亮。 她“吃通”四川博物院 女文青半路出身侃文博 狗年春节大年初二,四川博物院人流如织。一群参观者随着一名“红马褂”移步,听得入神。“红马褂”就像一块吸铁石,随着她讲解的不断深入,周围的人潮越压越多,裹了个里三层外三层。红马褂是李洪英做为博物院志愿者开展义务解说时身着的标志性服装。 “连讲一天,最过瘾!”上午两场,包括张大千馆和青铜馆;下午两场,有极富四川地域特色的汉代陶石馆。如此在博物院“泡”一天,马不停蹄地侃历史,对于李洪英来说,绝对是一种享受。 每一件国宝背后,都写着一部传奇;而每个传奇,都需要被人讲述,方而灵动。八年来,这位70后女文青几乎利用每个周末和法定节假日从自贡奔波至成都,为的就是那份不求回报的义务讲解服务。 是什么让一名电力工作者对文博志愿服务如痴如醉?有着入伍从军经历的李洪英说,是“骨子里的热爱”。 2010年,四川省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从小喜欢历史文博的李洪英报名参加,与此结缘。经过面试、海选、培训和考试后,她踏入了文博圈。 “现在的人只要闲下来,打麻将、玩手机的多了去了,我空有一肚子故事,对谁讲?”李洪英既有故事,又是个特别爱说话的人,她渴望倾诉,将自己所知道的事情讲出来,分享给大家,博物院恰好给了她一个更大的平台。八年时间里,有过沉沉跌跌,更多的是不凡收获,李洪英在这里如鱼得水。入圈不久,她很快“吃通”了四川博物院的全部9个展厅,共计参加讲解20多个古今中外的临时展览。罗马尼亚展厅、卡地亚展、阿富汗古代珍宝展……攻克一道道难题后,那种穿越历史的酣畅淋漓,让她快速成长。 “学习找到了途径,我再不需要去找不太靠谱的‘度娘’了!有了权威的方向,我的学习不打折扣。”在李洪英看来,有幸结识这些圈内友人,是她进入文博圈以后的巨大收获。“和他们之间,有对话,有疑问,有学习的方向,他们就是自己的榜样,每个人都在不停成长,我也是!”这位女文青侃文博圈内事,犹如一场“脱口秀”。 用李洪英自己的话讲:“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客串大英博物馆讲解员 她收获文博圈真挚友谊 不可思议的朋友,不可思议的异国经历,不可思议的文博朋友圈……这个让周围人心存疑问、没有一分钱回报的义工服务,让李洪英惊喜连连。 的确,文博圈为李洪英带来太多的“兴奋点”,因为每一件藏品背后都代表着丰富的文化和耐人寻味的历史典故。“张大千《双雀图》鸟的眼睛为什么有种立体感?”有一次,一位参观者刁钻的提问,不经意间却让李洪英涨了“姿势”。现场未能为观众解答的李洪英下来赶紧查资料,联系到圈内权威人士“补课”。原来,这位当代传奇画家笔下的《双雀图》绘于其大量临摩敦煌壁画时期,并在技巧中融入了宋代人发明的“大漆点睛”法,借用黑漆质感中的凹凸感,提升画作的立体感。所以业界推断,张大千这幅画作中即便不是用的漆,也极有可能在技法中使用到颜料堆砌,构成点睛妙笔。于是,人们今天在看到他的画作时,就会有种特别强烈的立体感,那对鸟儿的眼睛显得炯炯有神。 就这样,经历无数次展馆里的“你听我讲”和“你问我答”,文物界专门研究张大千的专家、四川省文物局的刘振宇先生;中国文博界响当当的“大咖级”人物马未都先生;“奇葩大会”上一讲成名的国家博物馆讲解员、“10万+”知识型网红袁硕;新生代研究阿富汗的第一人邵学成……都在以历史文博为圆心的各种机缘中,成为了李洪英的“灵魂伴侣”。 “在别人眼里,看似是讲解员在教大家,其实很多时候,观众也在教我们。”当一些观众提出自己并未涉猎的问题时,李洪英回家会重新做功课,反馈给观众,或者做为一种积淀,在另一次解说中告诉给更多的人。“我非常幸运,在这个圈子里,我会认识以前想都没想过的人。”眼前的李洪英,双眸中有种特别的光亮。 惊喜不只于此。李洪英的文博历练还让她有幸在异国他乡客串了一把讲解员。那次即兴解说,底气十足,自信满满。 有一次,李洪英带儿子游览大英博物馆时,一个精巧的中国宋代的瓷枕进入他们的视线。“瓷枕上有一只被绳子栓住的熊,这不是以前在书上看到过的吗?”当时的那种兴奋劲儿,李洪英至今还能形容——“就像看到自己心爱的人儿!”遗憾的是,母子俩参加的出国旅行团导游无法对此展品进行讲解。李洪英自告奋勇上场,精彩的即兴讲解博得中国团友热烈的掌声。她凭着自己的“大脑储存库”,带着一群中国旅游者走完了中国展区,有声有色。一位华裔见状鞠躬感慨深表佩服,这一幕,一直留存在李洪英的记忆里。 此次“客串”经历,也进一步坚定了她将志愿服务进行到底的决心。“只有将这些沉寂在博物馆中的历史告诉更多的人,感染更多的人,才能将中华文化更好地传承发扬下去。”李洪英由衷感叹。 她每天为同事砸故事彩蛋 因一幅画化解营业厅争执 穿上红马褂,她是博物馆里滔滔不绝的义务讲解员;身着藏蓝工作服,她是国网荣县供电公司营业厅优质服务主管,用微笑和热情的言谈,拉近企业与用户的距离。八年时间里,李洪英自如地在“文博服务”与“企业服务”两种工作间转换着角色,诠释着一个女文青一人分饰两角的别样人生。 “每天晨会我都会为大家讲述一个历史人文小故事,让碎片化的时间得到高效利用。”回到工作中,李洪英乐于分享的性格处处闪耀着光芒。她将自己坚持已久的“晨间故事会”比喻为“小彩蛋”,让同事们一起“涨姿势”。而根植于她心中的文博精神和建立起的庞大知识库,竟实实在在地在基层服务工作中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受益于博物院大大小小的文艺名家展览,两件营业厅里的争执得以巧妙化解。在一件由于用电政策理解不对称导致的争执中,因李洪英不动声色地观察到女用户手机屏保中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一图,推测其为荷兰绘画大师约翰内斯·维米尔的粉丝,一番由名画导入的“文艺范”调解,最终化干戈为玉帛。后来,两人竟因此为开端,成为了朋友。 将爱好融入工作,意料之外的调解救急,每天为同事砸“小彩蛋”,李洪英执着探索和积极向上的精气神感染着身边的无数人。她说,自己的两种同以服务为核心的身份让她很清楚,并非“只有付出,没有收获。”在她看来,当一个人的付出没有得到物质上的奖励的时候,如果你还能够继续坚持,并仍富有极大的热情,这说明他一定是得到了同等的,甚至是超过同等的精神上的愉悦。 “我想把所学所知分享给更多的人!因为知识是在不断做乘法的,越分享越多。”现如今,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等省内文博领域,许多受其感染的听众已经成为了新一批志愿者。每个周末,人们还能看到,李洪英在前面讲,有个孩子在围观的人群里面讲——那是她13岁的儿子。他们母子俩一起在博物馆里“挖宝”。(缪静 周艳 文莉) 信息来源:国网自贡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