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决便携,就需要体积重量越小越好,最好能够一手提起,但我们的设想中却需要多种零部件,这个矛盾如何解决?” “还有一个问题,接线受力方面,如果太轻,线头压接不紧,如果用力过猛,线头会出现毛刺,那么我们的创新就没有任何意义,而太紧,会造成接线应力性损伤,如何让受力刚刚好?” “我认为第一个问题,不是问题,只要我们在优化整合上想办法就可以实现。” 12月14日上午,在国网通江县供电公司华亮创新工作室,4个年轻人正在激烈地讨论他们设想中的“便携式充电智能液压钳”研发细节。这群年轻人是国网通江县供电公司变电检修班的大学生,全是不到30岁的小伙子。今年10月,他们研发的“10千伏氧化锌避雷器智能测试平台”代表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参加国家电网公司第二届运检业务职工创新活动,并获得优秀成果奖。 创新是为工作更方便 华亮创新工作室这个名字,包含了该工作室的主创人员彭华和向亮的名字。“创新要有亮点,永远追求华美的亮点,就是我们工作室的宗旨。”彭华说。 提起工作室草创初衷,向亮记忆深刻。2015年春,班组接到了变电站检修任务,班组所有人几乎是连轴转。此时各供电所却陆续送来了急需检测的10千伏避雷器。当时检测避雷器,需要两个工作人员,一个人负责接线,一个人操作刀闸通电。检测一个避雷器,两个人需要近5分钟时间,手脚还要快,同时还存在安全隐患。“当时,我们白天忙检修,中午晚上还得加班检测避雷器。”向亮说。看到这个班组的年轻人加班辛苦,公司运维检修部副主任郭刚对他们说:“我看你们校验避雷器这么累,单位不是提倡创新吗,干脆研究一个设备,一次就可以检测几十只(避雷器),多好!” 不经意的一句话,启发了这群年轻人。说干就干,第二天,他们便成立了创新工作室,开始了自动检测设备的研发。 主机、零件是网购的,工具是非专业的,软件是彭华找同学开办的公司编写的。从来没有搞过这样的研发,一开始,这群年轻人小心翼翼。直到构想基本成型,才向公司申报了项目,没想到,他们的构想受到了通江公司的高度重视,给予了大力支持。 “最初,我们使用的机械臂是水平移动的,经过多次改进,才形成了现在这个模样。”向亮说,就在不断实验不断尝试中,他们的研发产品终于定型。 “2016年秋检,我们便开始使用自动检测设备,并在使用过程中逐步改进。到今年上半年,我们的产品最终定型。”彭华说,今年8月,他们代表巴中公司参加省电力公司运检职工创新活动,获得配电类优秀成果奖。10月,这个项目被省电力公司选送到国家电网参加活动,并一举获奖。 誓将创新进行到底 华亮创新工作室6名小伙子,有3人是90后,其余3人均未满30岁,充满青春;均是电气工程方面的大学本科学历;均从事电力检修和维护,工作中善于思考,敢于创新。 可能大家都以为,这些小伙子建创新工作室,一定把所有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创新研发上。而事实是,他们还各自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创新研发,是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他们所在的变电检修班,负责通江县所有110千伏以下变电站检修,还要承担新建35千伏变电站技术施工。 “我们这个团队,就像一俩小轿车,彭华是发动机,向亮是力合器,我们是四个轮毂。”团队成员庞磊说,进行创新研发,需要团队配合,而华亮创新工作室成员,因为年龄相近,专业相同,工作一样,志趣相合,所以配合起来特别默契。 两年来,他们提出了多个创新设想,很多设想经过初步验证后腹死胎中。“我们的口号是——要做就做成最华丽的亮点!”庞磊说,他们对创新立项不求多而杂,只求专而精。 最近,这群小伙子正在对“便携式充电智能液压钳”项目进行论证,于是就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场激烈争论。“目前,我们论证工作基本结束,即将进行创新项目立项申报。”13日,彭华说,他们在平时工作中发现,传统液压钳多为手动或电动液压钳,压接深度和力量全靠经验控制,标准不统一。同时,传统的液压钳压接方式为两半六边形对称顶压,由于压接方式的原因,使得表面不光滑,存在毛刺,需要再次打磨才能达到工艺要求。于是就产生了研制“便携式充电智能液压钳”的想法,这个项目论证初期便得到了公司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杨映忠 王力) 信息来源:国网巴中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