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21时19分,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灾情就是命令,国网绵阳供电公司迅速集结抢险力量,组织三批次共125人、37台应急抢险车赶赴灾区,全力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在这些抢险队员中,35岁及以下青年员工占比多达4成,他们中有的是现场的指挥官,有的是所在专业的技术骨干,还有的只是刚刚参加工作仅一年的电力新兵……虽然专业不一、岗位不同,但他们都有着同一个信念——早日为灾区送去光明!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展现了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吃苦耐劳、冲锋在前,为公司圆满完成抢险救灾任务默默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危机时刻显英雄党旗心中任飘扬 况松陵,33岁,配电运检室副主管,作为此次抢险工作配电抢修组的组长,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率领配电抢修组的抢险勇士顺利完成了配网抢修各项工作。 8月11日,况松陵接到紧急命令,要求配电抢修组前往九寨天堂洲际大饭店协助用户处理其配电室故障。九寨天堂洲际大饭店是此次地震的重灾区,为了保证抢险人员的安全,况松陵率领精兵强将前往酒店处理故障。 破损的道路、倒塌的楼房,无不让人感到心情沉重。来到现场后,原本富丽堂皇的五星级酒店已是满目疮痍,地面路基塌陷,整栋大楼已成危房,而配电室又在酒店的地下室,现场余震不断。看到抢险人员均面露难色,看到身边用户的殷切期盼,看到胸前那鲜红的党徽,况松陵毫不迟疑,不顾个人安危以身作则第一个冲进漆黑的地下室。受到他的鼓舞,其他队员纷纷出动对配电室10千伏开关柜、低压配电设施以及进线电缆等进行了检查与相关试验,同时与酒店负责人及时沟通了解情况。 抢修过程中,况松陵的神经始终处于高度紧绷状态,他一边指挥队员处理故障,一边时刻关注是否有余震发生,一有风吹草动他就马上提醒抢险队员紧急避险,而这时他却总是走在最后一个。因为此时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带来多少人就要带回去多少,一个都不能少! 经过两个小时的紧张工作和数次紧急避险,况松陵最终查明了故障原因并协助用户制定后续的抢修方案,同时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用户,方便后续处理,受到用户连声道谢。 急难险重展身手检修试验看谁强 吴波,29岁,变电检修室电气试验班技术员,当地震来临时,多年的一线工作经验让他敏锐的意识到抢险任务就要来了。时间就是生命,他匆匆洗漱完毕,换上随时准备好的应急抢险服,静静地坐在家中等待集合的命令。果不其然,当救灾的命令出现在他的手机上时,他立即行动,第一时间赶到了集合地点。 由于电气试验班只有两人前往灾区抢险,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又得不到保证,身为技术员的他却没有丝毫怨言,果断担起重任,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最前线,心中所思所想的都只是早日为伤痕累累的九寨沟点亮希望之光。 连续的抢险工作紧张而忙碌,平均每天只能睡3个小时,轻微的高原反应再加上为了及时完成任务常常错过饭点,吴波胃疼的老毛病又犯了,但他却始终咬牙坚守在第一线。他清楚知道,一旦自己倒下必然会耽误眼前的试验工作,必然会耽误九寨沟变电站的送电时间,必然会耽误灾区恢复光明!就这样,他强忍着一阵又一阵的剧痛完成了110千伏九寨沟变电站35千伏主变、35千伏及10千伏高压室内所有设备的试验工作,及时发现了35千伏母线短路接地故障、35千伏九火线CT和支柱瓷瓶绝缘劣化等缺陷,为公司顺利抢通110千伏九寨沟变电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后又对站内受损的原110千伏主变开展了诊断试验分析,明确了缺陷性质,为下一步检修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自古英雄出少年飞行能手士气昂 温宇航,22岁,输电运检室无人机飞巡班输电运维专责工,1995年出生的他是整个抢险队伍中年纪最小的队员,为了让自己能够更好的得到学习和历练,他主动请缨参加了此次抗震救灾工作。 地震发生后,35千伏南黄线84#杆倒杆,该线路是黄龙景区主供线路,承担着黄龙景区及黄龙乡上万人的生产生活用电。输电抢修组接到命令,火速赶往事故现场抢险,由于施工现场海拔较高,地势险要且余震不断,随时都有高处落石的风险,需要利用无人机对高处的山体裂纹进行勘察,确保施工安全。虽然参加工作只有短短一年时间,但温宇航早已快速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飞行员”,此次勘察的重任也就落在了他的肩上。 “起飞”“悬停”“上升”,这是绵阳公司第一次在海拔超过3500米的高原地区用无人机开展实战抢险工作,但温宇航没有丝毫畏惧,熟练的驾驶着他的“战斗机”——大疆精灵四型无人机在空中翱翔,为地面抢险人员保驾护航。由于肩负着战友的信任和生命,他的每一步操作都小心翼翼,不敢有丝毫懈怠,虽然高原低温缺氧,但他身上的应急抢险服却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完全湿透。 勘察结束后,他又驾驶无人机对84#杆前后数公里线路进行了巡视,精准发现导线断股二十余处,并及时修复完毕,为35千伏南黄线全线恢复供电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勤保障不简单全心全意服务忙 黄义勇,30岁,安全监察质量部(保卫部)输配电安全监察管理专责。作为此次抢险任务的后勤保障组组长,他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抢险,但他可能才是抢险现场最忙碌的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从灾情发生的那一刻起,他的工作就已经开始了。抢险车辆24台、睡袋100个、对讲机60台、应急手电50支、行军床48个、帐篷9顶、发电机7台、中型照明灯具5台、应急照明灯塔1台、卫星便携站1台、发电车1台……这所有的一切在他的调配下都井井有条地装车完毕,确保抢险队伍能够第一时间顺利奔赴灾区。 搭帐篷、竖旗帜、贴标语……救灾现场无论大事小事他都要亲力亲为确保不出任何纰漏。但天有不测风云,由于行进途中下了暴雨,100个睡袋已经有大半被泡在水中,这让他为自己工作失误而自责,更为害怕队员夜晚得不到良好的休息而焦急。为了和太阳赶时间,他用最快的速度将睡袋一一打开,仔细晾晒,只为让辛苦了一天的队员在寒夜里能有一个温暖的港湾。 在他的努力下,绵阳公司抢修营地党旗飘扬,6顶帐篷矗立在中央整洁而温馨,这就是抢险队临时的家!但他还来不及欣赏自己的工作成果,一阵地动山摇,营地两边的高山上不断有碎石滚落,扬起的沙尘仿佛宣示着自己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这里太危险了!一旦在夜晚发生余震,一旦山上有巨石滚落地面后果将不堪设想。为了确保抢险队员的安全,黄义勇第一时间将相关情况上报前线指挥部,在得到晚上撤回川主寺的命令后,他赶紧联系住宿,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收拾物品装车的工作中。长时间的工作让他的脚跟腱发炎,走路一瘸一拐;不断的大声说话让他的嗓子嘶哑,嘴唇皲裂起泡,但他没有丝毫退缩,犹如一颗青松,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少年壮志不言愁,危难时刻显身手。在这次“8.8”九寨沟抗震救灾工作中涌现出了太多太多优秀的青年员工,他们既有青年人特有的活力和朝气,也有老员工遇事的沉着和冷静,他们面对灾难毫不退缩、一马当先充分发挥了青年人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才是绵电的未来和希望!(李小龙) 信息来源:国网绵阳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