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空调、冰箱、脱粒机都用得起了,以前电扇都带不起,更不要想使用大一点的家电了。”7月14日,内江市三新供电服务有限公司黄石供电所员工回访了解“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后的用电情况时,内江市中区龙门镇中心村2社的村民邓树英高兴地说道。 为加快城乡电力服务均等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016年10月起,内江供电公司积极落实与内江市签署的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和“机井通电”工程合作内容,计划两年内完成全市229个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任务和193口农田灌溉机井的“机井通电”工程建设,努力提高农村供电质量。截至目前,内江供电公司共投资7625.3万元,已完成155个中心村、井井通电工程项目,新增变电容量15.4兆伏安,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坚强的供电保障。 绿色田野展笑颜 7月4日10时,位于内江市中区朝阳镇黄角岭村7社的内江市紫金苑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正使用三相电水泵,从山下的排灌站抽水浇灌桔梗、白芷等中药材,为被太阳炙烤的植物送去生命之水。从山顶的种植基地向下望去,成片绿油油的玉米和水稻长势良好,为人烟稀少的乡村增添了一丝色彩。 黄角岭村全村共380户居民,因地处丘陵且离城区较远,靠天吃饭,人均收入较低,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村中大多是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为补贴家用,村民只好种植玉米和水稻等粗放型农作物,然而,抽水浇灌的用电问题成了村民心中的一大难题。 “以前都是用柴油机灌溉农田,费用高,而且每次都要拉机器、架水泵,家里没有一个顶事的劳动力,浇地就成了大问题。”凌黄供电所员工钟建华参加工作18年来,一直负责黄角岭村的用电服务,对该村的浇灌用电难题感触颇深。2016年,内江市紫金苑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黄角岭村承包300亩土地种植中药材,这对灌溉供电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村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大家都盼着也能用上“机井通电”。 2017年,内江供电公司将黄角岭村列入“机井通电”工程。从查勘、改造,不到一周时间,就更换了1200米线路,解决了黄角岭村灌溉难的问题。 “年龄大了,就想种点不费劲的农作物,哪想到抽水的时候要跑上跑下,恼火得很。”一直在家务农的村民胡书林说,今年灌溉方便的很,不像以往那样费劲,水稻、玉米也比往年长的好。 看着新架的电力线路,紫金苑合作社负责人喜上眉梢:“种植需要大量用水,电给力,随时都能灌溉,节省了大量劳动力。” 截至6月30日,内江供电公司完成了193口农田灌溉机井的“机井通电”工程建设,解决了以往因动力不足导致的灌溉难问题。 电力充足更舒心 7月3日11时,烈日当空,地面被炙烤得滚烫,内江市中区龙门镇中心村成群的村民避开高温劳作,早早地回到家中休息。然而,在该村1社村民易安云门前的院坝里,一群身着蓝色工装、汗流浃背的电力工人却忙前忙后,一片繁忙景象。 “向左一点”“用力”“你们那边再收一下”10千伏龙望线9号杆施工现场,工作负责人刘元彬通过对讲机,指挥着杆上、地面上的作业人员与15号杆处的作业人员有序开展架设低压线路工作。在不远处的空地上,绝缘子等工器具整齐地摆放在安全围栏里,同时,藿香正气液、十滴水等防暑降温药品和矿泉水也摆放在旁边。 “40余名施工人员早上6点开始到现场施工,晚上8点多收工,有时更晚。今天的任务是完成9号杆至15号杆400米线路的架设。”黄石供电所所长袁伟介绍,天气炎热,既要赶工期争取该项工作早日完工,更要加强劳动保护,确保施工现场安全。 龙门镇中心村的8个社均地处公路沿线,地理位置较好,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返乡,搞起了养殖业、副食品加工等产业。而该村以前仅350千伏安的变电容量仅够410余户村民基本生活使用,随着大量的鱼塘、猪场的投入运营,因为负荷过高而导致的停电现象时有发生,村民们苦不堪言。 电力要助推中心村发展,内江供电公司年初将该村配网改造纳入了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任务。5月上旬,经现场勘查后,决定为该村新安装4台变压器,新增变电容量800千伏安,新立电杆88基,新架设线路8.3公里,5月中旬工程正式动工。目前,中心村2社、3社已完成改造,工程将于近期全部完成,届时中心村8个社将实现动力电源的全覆盖。 “2社、3社的人都说供电质量有了很大提升,过几天,我们这儿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供电了,日子是越过越舒心了。”看着门前忙碌的电力工人,易安云说道。 (王冕 王春香) 信息来源:国网内江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