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轻盈的脚步,来到了秦岭南麓的四川广元大地,在柔软的雨丝与和煦的阳光中,柳梢见绿,草地渐茵。如同春风拂面一般,国网广元供电公司“扶贫攻坚,电力先行”的善举,也悄然呵护着秦巴山区的边远山村,带来一片生机盎然。 2017年,广元供电公司共计投资1.33亿元,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将完成106个贫困村农网建设任务。与此同时,大力开展光伏发电阳光扶贫,保障秦巴山区电压质量,促进了山区种植、旅游业快速发展。 光伏发电+农业大棚贫困户增收4150元 在食用菌大棚内,实在无法将眼前这位身着白大褂,皮肤白皙的妇女与贫困户挂钩,此刻,她正细心观察着菌盖大小、菌杆长短,俨然如一名专业农研人员。“春天是羊肚菌收获的季节,不到一月时间,我家的羊肚菌已经卖了4000多元,而光伏发电产生的效益,更是每月都有进账的收入。”“科研人员”马红梅介绍说道。 31岁的马红梅是寨梁村的精准贫困户,家里5口人,父母患病孩子年幼,丈夫在外打工养家。寨梁村隶属广元市旺苍县,幅员面积4.9平方公里,辖7社,共958人。类似马红梅这样的贫困户全村还有65户,为了脱贫,他们和马红梅一样,采用“光伏发电+农业大棚”脱贫模式,这也是四川省首个光伏发电和农业种植相结合的科技项目。 “感谢供电公司派专人为我们指导线路规划,并为余电上网开放绿色通道,就最近三个月的售电情况来看,今年每户贫困户光电费分红预计不低于2450元。”据寨梁村第一书记张阔生介绍,该村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为226.8千瓦,年发电22.68万度。去年10月已并入国家电网,除0.4012元/度的供电收入外,还可享受度电补贴0.42元/度。寨梁村依托光伏发电产业,成立了寨梁光伏发电农业专业合作社,将196名贫困户全部纳入了合作社,在2020年前,该村贫困户将按80%比例进行分红,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单光伏发电年收入就近20万元。 不光电费收入,光伏发电还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一切条件。顺着入网的电杆向前眺望,4800平方米的大棚分12个一字摆开,每个大棚前后端分别安装了自动排风系统和湿帘降温系统,棚顶230组自动喷淋装置时刻调节棚内温度、湿度至预先设定值,而所有消耗的电,全由光伏发电产生。 大棚里,新鲜的羊肚菌已经从土里探出脑袋。“这是去年11月份培育种植的,经过四五个月的大棚培育,已经进入集中上市销售期。羊肚菌种植周期短、见效快,现场采摘160元每公斤,烘干的市场价格高达1600元每公斤,年亩产值可达6000元。”马红梅介绍道,待羊肚菌采收后,这些大棚里还将种上竹荪、黑木耳、银耳等食用菌。据初步估算,大棚食用菌收入又将达到一千元余元。 农网改造+旅游产业 农民工返乡创业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离寨梁村70公里远的关口村地处秦巴山腹地,村里有一口名不见经传的地下仙洞——白龙宫,经探测溶洞全场8000多米,洞中石幔、石花、石笋,拟物状人、巧夺天工。 依靠白龙宫的独特溶洞景观,2016年,关口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在村委会门口,该村文书赵子燕指着脱贫攻坚宣传栏说道:“这是今年3月份电力公司为我们电网改造抬水泥杆的场景,为帮助我们脱贫,供电公司和市旅游局一起,为我们做了扶贫规划,新架设电力线路,打造地下溶洞景观,到时五光十色的钟乳石呈现出来,肯定会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 电力加快了开发的脚步,激活了溶洞瑰观的观赏大道,开通了深山村民的脱贫致富之路。以前关口村电压质量低,全靠44根朽烂的木电杆供电,用电打米磨面都不现实。3月末,广元供电公司投资30余万,新立10千伏预应力水泥电杆24基,新架10千伏线路4.5公里,新装5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一台,彻底解决了关口村村民用电难题,也为景区发展提供强劲电力支撑。 2017年初,6个常年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就留在了村里。杨必荣是其中之一,他世代居住在关口村,房子就紧挨着白龙宫。往年,元宵节没过完他就要急着去深圳打工;如今,杨必荣看到了发展农家乐的商机,开始和村民拆除自家茅草房,建双层砖瓦房,为今后发展打基础。“为供两个娃儿读书在外打工,以前每年有11个月都见不着媳妇和孩子。现在这么好的机遇,我要留在家乡办个农家乐,卖点儿山里货、老腊肉,一年收入8、9万应该没有问题。”杨必荣信心十足的憧憬着未来。(张超) 信息来源:国网广元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