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宝之源,谓之万源。其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腹心地带。这里群峰比肩,雄关扼要,素有“秦川锁钥”之称。83年前,红军8万多名指战员在这里打响了著名的万源保卫战,为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今天,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深入实施,驻守在这里的国网万源市供电公司以当年的红军精神为引领,以国家电网“四个服务”宗旨为己任,在为这方红色热土守护光明的同时,通过电力助推脱贫攻坚专项行动履行着与革命老区群众的一个个约定。 村民约定:轮流用电 用电难,是万源市白沙镇水井坝村雷家碥村民小组26户村民最揪心的事。 因为电压低,每天傍晚后,村民家里有大功率电器用电时都要相互约定,轮流用电,确保电压正常、不跳闸、不断电。“谁家机器响了,即使邻居想用电,也会自觉等待,否则大家都用不起。相隔较远的,就约定你家一四七,我家二五八,他家三六九,或者晚上大家轮流分时段操作。”村民雷传益对组里各家用电习惯摸得一清二楚。 长期在低电压模式下生存,甚至连村民的餐桌也受到影响。雷传益说,经常遇到一种情况,就是晚饭时,一盘干土豆片炒腊肉放在桌上,因为灯光昏暗,你看不清哪个是土豆哪个是肉。 同时,低电压也拖慢了水井坝村生产和发展的步伐。村民黄仁海有个规模300多头的养猪场,就因为电压低,他特意购买了一台5个千瓦的发电机,专门为养猪场提供电源。“粉碎机只有4个千瓦的马力,光烧坏机器不说,效率极低,成本超高。粉碎一次饲料需要5个小时,仅够猪场用两天,光汽油成本就将近100元。”说起这台发电机,他也很是无奈。 据悉,随着精准扶贫工作深入推进,返乡农民工创业明显增多,今年春节后,仅水井坝村雷家碥组就有十多户村民放弃了外出务工,专心在家发展养殖业,用电结构的变化导致原本供电电压正常的线路发生了“卡脖子”的现象。 电力约定:72小时用上优质电 今年4月初,万源市供电公司采取项目调整、特事特办的方式,与村民缔结了约定——在最快的时间内全面解决水井坝村雷家碥组“低电低”问题。 “我们接到任务后,4月11日到场查勘、立杆,12日装台架,13日将一台新增的50千伏安变压器安装到位,并于当天17时完成通电。”万源市供电公司白沙供电所所长王仕伟说,供电所仅用了72小时就让村民用上了优质电。 电网改造好的第二天,黄仁海就给养猪场添加了一台节能混合饲料机组。“现在40分钟就能打1000多斤饲料,还不需要人工给机器喂料,粉尘也特别小。”黄仁海算起了账,“3月份使用的是发电机,光是汽油钱就花掉近3000元,刨去人工、饲料等成本,根本赚不到什么钱。现在电好,成本大大降低了。” 供电所员工还帮黄仁海查了查电表情况,3天用了17.5度电,电费不到15元。“这一月要省掉不少钱啊”!得知这个结果后,他的妻子付能英笑得合不拢嘴。 再不用为电烦忧了,黄仁海也想大干一番。他还计划成立农业养殖合作社,将养猪场规模扩大到年出栏2000头以上,利用干湿分离器将处理后的猪粪用来发展有机蔬菜。同时召集贫困户入股或投工投劳,参与种养产业,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奔康。 扶贫约定:让村民脱贫致富 4月19日,春光明媚,在万源市沙滩镇鸳鸯池村新硬化的村道上,沙滩镇中心校的小学生正准备前往鸳鸯池村进行春游。随行的老师介绍,村里现在环境好了,今年学校春游就选择带学生到鸳鸯池村体验农村生活。 昔日的贫困村自从变了模样后,以前无人问津的地方如今也开始热闹起来,这一切都与国网万源市供电公司对口帮扶不无关系。 沙滩镇鸳鸯池村是万源有名的贫困村,位于海拔900米大山上。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一直困扰着当地村民。尽管进行过农网升级改造,依旧无法满足村子发展的需要。 精准扶贫开始后,万源市供电公司按照政府要求,及时选派员工赵凯到该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全面配合政府开展精准帮扶活动。 刚到鸳鸯池村上任的赵凯,看到贫困村现状深受触动,立即与村民一起约定向贫困宣战,激发贫困村民的致富信心。 扶贫先从基础设施改善开始,在当地政府和万源市供电公司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多时间,鸳鸯池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3.8千米的高标准公路联通包茂高速公路,226立方米的饮水池已建好使用,农村电网已改造完毕…… 鸳鸯池村“三难问题”的改变,为一向贫穷的鸳鸯池村创造了加快发展的前景。生猪、白茶、花椒等一个个种植、养殖产业在村里快速兴起,村民的增收渠道更加宽广,除了土地流转收入,很多贫困村民在家门口还能挣到工资。 为增强村民发展养殖信心,万源市供电公司还为贫困户免费送去1000余只黑鸡苗,并请来技术人员现场为贫困户培训养殖技术,讲解疫病防治,以提高鸡苗成活率,为养殖户增收提供技术保障。 沙滩镇党委书记罗立说:“万源市供电公司选派的‘驻村书记’来了后,通过带领村民发展五小庭园经济,从小养殖、小种殖等入手,2016年底,村里150户贫困户人均实现增收260元。我们的目标是今年鸳鸯池村实现全面脱贫。”(王鸿基) 信息来源:国网达州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