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时节,阳光照耀着大地,大旺竹海绿浪滚滚,春潮涌动。3月27日,国网泸州市纳溪供电公司工作人员来到四川泸州竹韵公司大旺加工基地,为客户检查设备安全用电安全可靠性。 大旺竹海位于“中国特色竹乡”-----四川泸州市纳溪区南部山区,森林覆盖率90%以上,76.6万亩竹林汇聚成了绿色的海洋。 近年来国网泸州市纳溪供电供电加大对林区电网改造,随着用电条件的改善,当地政府竹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将传统竹加工产业向精细化方向提升,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观光经济。2016年当地林业产值达39.2亿元,村民从林业获得的人均收入4560元,较2012年增长184%。 坚强电网撬动的财富 一根毛竹,十年前只能为村民换来一斤烧酒,现在却已成为林区经济的支柱产业。 “从前竹笋和毛竹主要是当原料低价出售,或是村民简单加工成扫帚、箩筐零售,卖不了几个钱。”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赵坪村72岁的原村委会主任彭吕常回忆道。 2008年大旺竹海完成农网升级改造后,村民巫显富在大旺创办了第一家竹制品企业,就是把毛竹简单加工成具有一定附加值的建材,一根毛竹可以卖到三十多元。 “毛竹加工成凉席、地板等各种竹制产品,边脚料可以造竹浆纸,竹屑发酵后就是种植竹荪的原料,一根毛竹升值到现在的上百元,这得靠充足的电力供应。”生产传统竹制品的外地商人张泽华算了一笔经济帐。 让毛竹变得金贵的是一个叫周容的女老板,她从2012年6月创办了竹韵贸易公司以来,生产的竹椅子、竹茶几等一经上市就供不应求,每年的销售收入都在2000万元以上,靠近原材料基地办厂,可以减少很多运输成本和人工工资。 “以前担心山上用电得不到保证,现在看来一点问题都没有,从开业到现在,用电服务一直很贴心。”周容感谢供电公司为企业发展作出的努力。 林区企业多了,毛竹销售价格上涨了20%左右,而且还有不少村民依托产业在家门口当上了工人。“在家门口打工,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工资,这样既照顾了家里,又有一笔稳定的收入,日子过得很巴适哟。”在竹韵公司打工的张贵权说道。 以前开垦的梯田都已经退耕还林,种上了毛竹,现在村民收入的80%来自竹林,竹产业的高效益为村民带来财富,而且景区生态环境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电网坚强了,道路通畅了,竹海里渐渐开始演绎出别样的财富传奇故事:竹子做原料酿酒,竹林下种竹荪……一根毛竹可以卖几次的价钱。 过出幸福“新滋味” “儿子在省城给我买了房子,可我舍不得这里的新鲜空气和住了几辈人的祖屋。儿子拗不过我,就给买了电饭煲、电磁炉,做饭干净又方便!”彭吕常老人谈起农网改造后的事儿喜上眉梢。 农网升级改造后改变了山民时代烟熏火燎的生活方式,也促进了林区传统经济结构调整。 回虎村先立贵是村里的竹荪种植大户,最近,他又选中了附加值较高的项目,利用山里的特产鲜笋和竹荪,用电烘干设备生产出品质高、卖相好的山珍产品,利用电商平台网上售卖。 国网泸州市纳溪供电公司白节供电所副所长白红介绍, 竹林加工厂背后承载着一个庞大的产业,我们做好服务,就能助力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处在林区的竹木加工厂,可燃物多,对用电设备、线路的安全要求相对较高,对供区内的重点企业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在厂房搬迁的时候,义务帮助拆装变压器,安装电力线路等,尽可能的为客户提供方便。 通过冰灾重建、农网改造升级,大旺林区新建与改造10千伏线路104千米,改造低压台区12个,低压线路350千米,总投资达759万元,两万余名山民告别了低电压的困扰,为林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开发开辟了绿色通道。 绘就明日美丽画卷 有了可靠的电力保障,大旺竹海景区从单一的视觉经济向味觉经济、订单经济、乡愁经济延伸,景区依托秀美风景逐步发展起特色餐饮、定制农产品、休闲度假疗养等项目,做到一处风景几个卖点,在山水中寻找更多的价值。现在景区已经开办了旅游度假项目6个,农家乐24家,2016年实现旅游收入4.27亿元。 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高峰村党支部书记余洪亮介绍,大旺景区四季宜游,春季百花盛开,夏季凉爽舒适,秋季天高云淡,冬季银装素裹。 国网泸州市纳溪及时与政府旅游部门沟通,了解旅游项目用电信息,掌握用电实时动态,因地制宜,安全可靠的做好电力设施建设和运维,做到哪里有旅游,哪里就有可靠电力,哪里就有用电服务,随时确保景区机器转得动,空调开得起,用电故障有人管。 在高峰村,泸州国际竹产业园正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投资10亿元打造西南地区知名的康养、休闲基地已经初具规模。竹海深处一片欣欣向荣,竹海经济向产业化、集约化延伸。(作者:刘益川 编辑:廖晓丹) 信息来源:国网泸州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