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电”亮深山脱贫梦

发布日期: 2017-03-22

 

  三月的秦巴山深处,倒春寒刚过,空气中还残留着些许冬日的寒意。一大清早,两辆越野车载着七、八个身穿工作制服的工人师傅驶了进来,原本寂静的山谷随之热闹了起来。远处公鸡打鸣声、牛狗嘶叫声交相呼应,近处工人师傅们的号子声、喘气声响成一片……

  这是3月15日,广元市旺苍县古城乡关口村五社水竹沟农网改造现场。这天对关口村来说,是村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日子。因为在这天,困扰该村多年的供电问题终于得以开工解决,村子长久以来的脱贫梦想也终于见到了曙光。

广元:“电”亮深山脱贫梦

  电力不稳   村子发展寸步难行

  “这就是我们这儿非常有名的‘白龙宫’,也叫‘塔里洞’,虽然里面钟乳石密布,形态各异,极其漂亮精彩。但由于供电跟不上,溶洞里至今仍是漆黑一片,进去都得靠火把……”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省定贫困村、关口村文书兼五社社长赵子燕说到此,不禁长长地叹了口气。

  “等电力改造了,村里就能开发‘白龙宫’,并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初步预计,每年仅村里旅游收入就将有一百多万元,脱贫基本是有着落了……”随后,赵子燕又满怀信心地补充到。

  关口村地处鼓城山——七里峡国家4A景区(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居秦巴山深处,四周群山巍峨相抱,沟谷层层堆叠,居民分散,交通闭塞,山高土薄,物产不丰。全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土豆、玉米和家禽养殖为主,青壮年劳力大多出外务工,仅妇女、老人、儿童留守。

  由于交通不便,电力物资难以运达,村里用电基本就靠几十根木头杆子和几段细铁丝,大家早已习惯了刮风下雨就停电的生活。村里常年电压不稳,村民买电视机时,必须得专门买个稳压器;电饭煲煮饭,熟不熟得看“天意”;家里的粉碎机、打米机只能“值夜班”,因为大家都睡觉了,电压才带得动……

   据赵子燕介绍,“关口村用电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由于电力不稳定,村里的‘乡村旅游计划、药材种植计划、畜牧业养殖计划’都难以大规模施行和开展。由于看不到脱贫致富的希望,近年来搬迁出本地的村民越来越多,村子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

广元:“电”亮深山脱贫梦

  电力改造   克服万难砥砺前行

  “大家注意,跟着我的号角,一起用力抬,前面的帮着扯,注意配合,注意安全。一、二、三,开始,嘿……嘿……”

  关口村五社水竹沟农网改造施工现场,负责人杨建方忙着指挥电力工人和前来帮忙的10余名村民搬运电杆。

   杨建方说,“关口村五社的农网改造计划启动于2016年,共需新立10千伏预应力水泥电杆24基,新架10千伏线路4.5公里,新装5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一台。由于当时公路不通,水泥电杆无法运输,因而不得不搁置至今。”

   近期,通往五社的碎石毛坯路刚修通,杨建方便组织人员进行施工。由于新修的毛坯路位于悬崖边,坡度大,转弯急,路基不稳,要把24根电杆运上山变得格外困难。经常是人抬着电杆前往杆基所在地。

   更困难的是,本次农网改造施工的线路虽然不长,但跨越山谷,山谷深且跨度大,无法常规施工,必须借助无人机才能完成放线。因此,关口村农网改造也成为了杨建方口中的“近年来最大施工难度”。

广元:“电”亮深山脱贫梦

  电力改善   村民脱贫看见曙光

  “电力改善了,我首先要买个可以直接脱壳的打米机。之前由于电力带不动,只能买了个半自动的,现在每次打完米都得用老式风车人工脱壳,耗时又费力。其次,我还打算把我现在这老土墙房子拆了,重新修个农家小院,借助‘白龙宫’的旅游群体开办农家乐……”谈到电力改善后的计划,村民梁正蓉盘算着未来。

  电力改善后,不仅仅是梁正蓉等村民对未来有了新的规划,作为五社社长兼关口村文书的赵子燕心里,更装着一个五社乃至全村发展的蓝图。

  “等电力改善了,我们村除了将以五社的‘白龙宫’溶洞为基础重点打造乡村旅游,鼓励、支持农户创办农家乐外,还将大力发展山村特色有机农业、畜牧业,深入挖掘旅游配套特色农产品。将片区规模种植黄洋、大黄、重楼、党参、冬花等药材,同时成立合作社,积极开辟电商渠道,以多种途径实现全体村民集体脱贫致富。”赵子燕如是说。(蒋孟端 吴全勇)

        信息来源:国网广元供电公司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