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春到三元村

发布日期: 2017-03-21

 

  刚刚闭幕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公布了2017年的目标任务,其中之一是实现农村稳定可靠供电和平原地区机井通电全覆盖。而这一工作,也是供电企业多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

  电力事业发展到今天,人们早已习惯有电的生活。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成为电力发展的主要任务。在农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稳定可靠供电和机井通电显得尤为重要。

  那实现机井通电全覆盖、达到供电稳定可靠的村庄,老百姓生活有了什么新变化?位于成都北郊的青白江区人和乡三元村就是一个样板。3月17日,笔者来到三元村一探究竟。

成都:春到三元村

  春灌保电不用愁

  春天的三元村,菜花金黄,桃花粉红,清凉的井水沿渠而流,三两老乡在田间忙碌。

  人勤春来早,保电到田间。一个月前,国网青白江供电公司清泉供电所就开始着手春灌保电,负责三元村的包片电工鄢林全和丁开林隔三差五到村里跑。现在,这对他们来说,已经是件十分惬意的事。

  若是从前,清泉供电所员工在春天里可没这样的好心情。该供电所辖区内有3个乡镇,187.2平方公里,8.8万人,45名员工一到春天就几乎要到村里四处巡查——因为村民春灌缺水,私拉乱接使用小水泵比比皆是,安全用电成为大问题。

  2016年,国家电网公司和四川省签订机井通电合作协议,成都青白江区三元村2组的提灌站成为示范点。该提灌站水利部分由政府负责,供电部分由国家电网公司投资,一台160千瓦的抽水电机是动力核心,配备一台400千伏安的变压器。

  青白江供电公司把这一工程打造成精品工程,从工程设计、施工标准、工艺质量等各环节入手,一律高标准、严要求。最终,投资20万元的三元村机井通电工程成了优质工程。

  “这里地势低洼,泥土松软,我们采用深挖坑,填上石头和混凝土,保证每根杆子都稳当。”在崭新的10千伏前和路三元九组支线3号杆旁,清泉供电所的丁开林跺跺坚实的地面说。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只见一片金黄的油菜花里,机井通配变傲然挺立,格外显眼。

  机井启用后,村民不使用小水泵,春灌保电不再是烦心事。

  三元村项目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成百上千的村庄机井都终将用上“动力电”。据悉,四川省2016年至2017年机井通电项目计划投资3.17亿元,共涉及5113口机井。目前,已有2642口机井通过新建或改造,用上了安全稳定的电力。

成都:春到三元村

  村民增收不靠天

  “机井通电”给三元村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青白江区人和乡三元村地处平原与龙泉山脉过渡带,以山地地形为主,这就造成位于山坡上的林地、耕地缺水,影响村民增产增收。

  据三元村村委会主任曾从彬介绍,三元村的1886人主要靠种植沙参、桃树,开农家乐获得人均17624元的年收入,8000多亩林地和耕地需要灌溉。

  “我们村2组的提灌站将小溪里的水经过1500米的水管,提到坡顶的蓄水池,通过水渠灌溉1组、2组、9组的600亩旱地,彻底解决村民缺水难题。”曾从彬对机井通电项目十分满意。

  机井所在的三元村2组处于半山坡,共有67人,大多种植耐旱的经济作物沙参。沙参需水量少,9月种植,次年3月收获,冬春季的生长期需适量灌溉。市场价在15元左右一斤,行情好时可卖到30元。

  虽然耐旱,但生长期缺水可不行。村民刘兴琼就吃过亏。前些年,她年年种植沙参,但三年前的冬天,她家那块地缺水,一点收成都没有。“种下去什么样,收上来就什么样。”过了几年,刘兴琼回想起来还是很失落。后来,她就没有再种过沙参。

  但现在机井修好了后,刘兴琼又有了新打算:自家一亩多地,只要水源充足,每年收获1200斤沙参不成问题,保守一年可以增收18000元。

  而刘兴琼的邻居严三兵,已经开始从机井获得好处。他和老伴刚把地里的沙参收回来,准备种植玉米,从坡顶沿着水渠流下来的溪水,给了他种好玉米的信心。没说几句,严三兵骑着三轮车,突突突地去平整自家那几亩坡地去了。

  刘兴琼和严三兵不知道的是,不仅是灌溉,村里的其他用电项目都将得到改善。而不断改善的用电环境,也带给了这些小村庄更多的致富机遇和更良好的发展环境,村民对未来的好日子也有了更多的念想和盼望。

  据悉,2017年,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村村通”动力电项目将投资9.29亿元,为520个村通上动力电。加上四川小城镇(中心村)项目两年内投资83.37亿元,5992个村的用电将得到改善。(谢勇)

        信息来源:国网成都供电公司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