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扶贫,不落下一家一户。”这是庄严承诺。为这一承诺的兑现,国网巴中供电公司通江分公司在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中,投资4.6万元为“吊脚户(最偏远的一户)”村民秦显礼整改0.2千伏低压线路2.1公里,组立电杆6基,让他用上了明亮的安全电、放心电,续了这个老人数十年的心愿。 1月15日早晨6点30分左右,当天没有拂晓的时候,笔者随施工人员从通江县城出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才来到位于与陕西省交界的沙坪乡刘家营村,然而机耕道公路只通到该村1社,离3社精准脱贫户秦显礼家还有3公里的小路。紧接着,我们便沿着崎岖的羊肠小道向这个精准脱贫户家走去。 上午10点,海拔1360米的学堂岭(小地名)还是被一片白皑皑冰霜笼罩着,冰霜露出的寒风吹刮在脸上,使人忍不住打着寒颤,让人感觉到特别冷得刺骨。 当我们来到现场,却让我们看到了是另外一种场面,这里地处偏远,地形复杂。由于地形的特殊性,施工作业现场离机耕道公路还有3公里的一段距离,工具和材料只能靠队员们肩扛手提地运过去。整盘的绝缘导线无法运进,只得从盘子上把线松开,靠人工一人一卷背拖过去。往返来回要下一河、爬一坡,穿山林、钻刺笼。 山上铺满了一层厚厚的落叶,一踩上去就会往下陷,牵引绳也起不了作用,几根指头粗的导线越拖越重,队员们只得把线扛在肩上。一边喊着“一二、一二”,一边随着导线往前挪动。山里冬天的树林湿度大,小路的大部分都是冰冻后变得稀泥滥滑的,一路走过去,稍不注意就会滑到,而且满身都是泥浆,双脚被粘满厚厚的一层黄泥草,甩都甩不掉,就像被带上沉重的脚蹽一般,只有深一脚浅一脚的行进。 按照原定的工作计划,必须在今天之内完成任务,天黑之前把电接通。大家在进行简单的班前会交底后,队员们各就各位,纷纷到达自己工作的指定地点。队员们相互配合,一切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这里是沙坪乡刘家营村3社的精准扶贫户,81岁的父亲秦显礼和43岁的儿子秦文银,就住在这个三间破旧不堪的瓦房里,过着“种啥吃啥”的生活。 在谈及这次为他家改电的感受时,秦显礼老人精神了很多,便打开了话匣子:“我住的这里偏僻,原先是上面照电灯,下面点松光,一个红火火。感谢党中央的好政策对我们进行扶贫,可以说是万福来潮(幸福的意思)罗。也更感谢你们电力公司的同志,吃这么大的苦,受这么大的罪为我安电,我这个老汉连饭都不能给你们煮个,真是对不起啊!” 由于吊脚户“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理位置,在这个这个穷乡僻壤的不毛之地,施工队的午饭只有用自己的战备干粮就地“野炊”。队员们捧着用一次性纸盒碗装着的饭菜,明明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可端起碗来,大家都吃不下,他们是太累了太累了,累得都不想动筷子,只想安静地坐着休息下。可接下来的工作还得继续做。队员们没有半句怨言,稍作休息后,又各就各位,迅速投入到工作状态。 午饭过后,大家还没有来得及喘口气,队长戚思贵就发出了战斗命令:“大家再加把劲,尽量赶在天黑前送电,要不然年近无期了。” 下午,阴着的天气,骤变地伴随着寒风飘着雪花,戴着线手套的手也被冻得发木,只要一站上电杆,就必须等工作任务全部完成才能下杆。戚思贵和他的队员们早已习惯了杆上的这个作业规则。这些年在线路上摸爬滚打,也让他们练就了一身硬本领。 在离秦显礼家的那档线,因有一道河沟相隔,距离将近150米,由于线径粗,即便站在地上用肩拖都让人承受不起,一个人站在杆上更加无法用上力,只得一档档来,他们凭着以往的经验,一点点地将导线顺利安放到规定的位置。 收线、扎线、搭火,鏖战仍然在大山中进行着…… 等到一切工作完成结束,大家的手脚已经变得麻木。在合闸送电的那一刻,当看到从秦显礼窗口透出的灯光,他们这才发觉因用力过度已经红肿的肩膀开始隐隐作痛,一整天在杆上站立的双脚变得软弱无力,再也无法承受身体的重量。 (杨映忠) 信息来源:国网巴中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