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还是那么香!” 陈望慧盯着眼前的玫瑰干花。但她没有半点陶醉,相反,她眉头紧蹙、神情忧虑,“你看这颜色,比起电烘箱烘的差太远了!” 这是几朵用炭火烘干的玫瑰,颜色焦红,早已没了玫瑰的娇艳。在陈望慧的清多香玫瑰种植专业合作社,之前所有的玫瑰花茶都是用电烘箱烘制的,但昨天,附近变压器出了故障,她才决定试一试炭火烘制。然而,炭火不能精确控制加热温度,无法制作出色香味俱佳的花茶。 陈望慧的合作社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的达维乡。这里是80多年前红一方面军翻越茫茫大雪的夹金山后,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地方。达维会师实现了中国革命战争新的历史性转折。达维乡至今还有红军经过时留下的遗迹、遗址,不少有关红军的故事在藏乡藏寨口口相传。 和很多革命老区一样,小金县曾是典型的贫困县。几年前,在陈望慧的合作社动员下,很多村民搞起了玫瑰种植。“一亩玫瑰一年的收入大概在四五千元,经济效益是土豆、豌豆等农作物的三四倍。”陈望慧介绍,尝到甜头后,近年来种植玫瑰的农户越来越多,规模也逐渐增大——目前全县21个乡镇种植面积达4000余亩。 小金县所有的玫瑰都由陈望慧的合作社统一收购、加工后销售出去。 八月底,漫山遍野的玫瑰已经挂朵,村民们将收割的花朵陆陆续续送到合作社,加工坊的电烘箱昼夜轰鸣。这批花茶的订单早已经收到,眼看今年又会有个好收成。就在此时,突然停电了。 鲜玫瑰囤积得越来越多,陈望慧急得嘴都起泡了。“如果不及时烘制,鲜花就会全部烂掉。”陈望慧已跟村民们许诺过,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送来的玫瑰花她都一律照收。这也意味着,所有损失将压在她的头上。 手机响了。陈望慧看了一眼屏幕,立即拿起来,眼睛里倏然闪过一道光芒。“罗大哥,情况怎么样?” 打电话来的是小金县供电公司达维供电所的电工罗永华。罗永华昨天得知加工坊停电,立即和同事一道来抢修。原来,是变压器上的互感器坏了。但供电所里没有多余的互感器,罗永华又急忙往小金县供电公司赶,到了县公司才得知,那里的互感器也正好用完。罗永华把陈望慧的情况向小金县供电公司负责人报告,公司当即安排人员到成都购买配件。电话里,罗永华安慰陈望慧,“请放心,明天上午肯定能顺利送电。” 放下电话,陈望慧眉头终于舒展开了。她给作坊工作人员打电话:“准备好下一批玫瑰明天烘制。” 当晚,电力人员连夜到台区安装调试互感器。第二天,加工坊按时送电。 “我对县供电公司特别有感情。”陈望慧又向我们谈起不久前的一个事儿。随着玫瑰种植规模越来越大,合作社原有的小型烘干设备应对不过来。不久前她紧急添置了一台50千瓦的烘干机,但机器安装好才发现附近原有的变压器满足不了新设备的要求。她正一筹莫展,供电所电力员工主动找上门来。了解她的用电情况后,电力人员立即带她到县公司办理手续。当天电力员工就到现场勘查改接方案,仅仅两天后,县供电公司就更换好了一台容量更大的变压器。新设备也顺理投入使用。“我在你们那儿可是‘有求必应’啊。”陈望慧感激地说。 电力有了保障,陈望慧放开手脚开始修建她的玫瑰加工基地。陈望慧把我们带到建设中的加工基地,基地投资950余万元,规模130余亩。工人们正在进进出出忙碌着安装设备。“这里的所有设备都离不开电。”陈望慧说,以后这里可以加工玫瑰花茶、玫瑰精油、玫瑰酒等玫瑰产品。她指着脚下的一排红色地砖:“这是参观通道,以后游客可以隔着玻璃观看玫瑰产品的整个加工流程。”小金玫瑰朵大、香味足、精油含量高,尽管知名度还不大,但已经吸引了很多来自国内外的订单,供不应求。 随着电力越来越坚强,小金县玫瑰种植、观赏、加工、销售的整套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并走向规模化。陈望慧预计,三四年后,小金县玫瑰种植规模将达到10000亩,年产值达到4000多万元。那时候,全县一半以上的农村家庭都将种植玫瑰,无数家庭将由此脱贫,迈上小康之路。 听着陈望慧的讲述,我们似乎看到了夹金山下遍野的玫瑰正在纵情绽放,红军当年走过的地方,迷人的香味萦绕不绝。 (彭秋杰 黄世涛) 信息来源:国网阿坝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