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电亮红色老区

发布日期: 2016-10-20

 

  地处红色老区的国网古蔺县供电公司紧紧抓住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机遇,历经4年时间的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完善了网架结构,同时也提高配电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更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电能支撑。

  农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电灯像个小火炭,电扇不太转,电视勉强看”。这是古蔺县过去部分农民用电的真实写照。

  自2013年古蔺公司实施农网改造工程以来,累计完成投资4.5亿元,完成新建35千伏变电站4座,新建35千伏线路172千米和10千伏线路487.5千米、新增配变总容量35.675兆伏安、改造低压线路2405千米,改造户表3.7573万户,基本解决了直供区内电网薄弱、供电“卡脖子”现象,满足了广大远边农村的新增用电需求。

  走进东新乡德华村,公路边一排排整齐的楼房映入眼帘,阳光下崭新的变压器、笔直的电杆、整齐的线路与之相辉映。来到村民王远斌两层楼的新家,只见厨房里没有煤灶、液化气灶等明火炊具,而是电饭煲、电磁炉、电炒锅等。

  “之前做饭每天至少烧要花费5元左右,现在每天做饭用电最多用5度电,节省了一半。”王远斌很快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在他的客厅里,冰箱、电脑、空调、电视等大功率电器一应俱全。“在我们村,我家的经济条件还不是最好的,我家的这些电器几乎每家都有,现在农村的条件和城里没啥大区别了。”王远斌说。

  “现在村里又增加了一台200千伏安变压器,电力充足了,农田灌溉不成问题。”王远斌还介绍说,“往年我们村用电紧张,大家浇地只能排号浇水,一家至少要浇一天,排在后面的就容易吃亏,拌嘴打架是经常的事。如今,用电顺了,浇水顺了,邻居之间也和睦了。”

  通过农网改造升级消除了农村网薄弱环节、供电“卡脖子”、超负荷等问题,给古蔺边远山村带来了福利,村民用电质量得到了质的改善,也满足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用电需求。

  助力农业经济转型升级

  古蔺县“十二五”期间加大农村电网投资,升级农村电网,将供电线路接到田间地头,助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为古蔺县现代农业提档升级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保障。

  4年来,为古蔺镇、观文镇、大寨乡、马嘶乡等十多个乡镇的各类农产品基地安装专变,丫杈猪优良品种示范场和烤烟种植基础供电变台进行升级改造,稳定的电压、优质的服务有效解决了基地因电力不稳定而导致的灌溉不及时、虫害高峰期不能有效灭虫等问题,保证了种植、畜牧基地产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完成丫杈猪标准化养殖场2个、高山土鸡养殖户90余户、建新茶种植户35户的供电线路升级改造,提高了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古蔺三道水脆红李种植的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获得泸州市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登记保护。大寨乡烤烟种植基地一直受电力供应不足的影响无法扩大规模,经农网升级改造加装转变后,供电质量和可靠性得到保障,烤烟种植户从传统种植业向现代种植业转型,提升了种植规模,从往年不足1000万斤提升至2015年年产1600万斤,实现产值1.8亿元。

  古蔺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为配合古蔺县委县政府打造“红色古蔺,生态田园”旅游大县的战略目标,古蔺公司对黄荆原始森林景区、美酒河沿线、太平古渡镇、四渡赤水长征纪念基地、箭竹大黑洞景区等用电需求进行科学、周密分析,充分利用农网升级改造工程有限资金,完成了香楠至黄荆、德耀至箭竹、太平老街等高、低压线路的升级改造,确保了古蔺县各大景区用电需求,为景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2015年全年接待游客28.5万人次,增长17%,实现旅游总收入29.2亿元,增长21%。

  “十三五”期间,古蔺县农网改造计划投资8.3亿元,计划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1080.73千米,配电变压器2018台、总容量193.79兆伏安,低压线路7106千米,改造户表130079只,改造行政村183个。

  届时,古蔺县域电网结构将得到全面优化,农村低压配电设施得到全面改善;强劲优质的电网将为红色古蔺老区农村经济提档升级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保障。 (王海龙)

  信息来源:国网泸州供电公司

 

相关链接